【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人亡艺不能绝 保护非遗刻不容缓
  作者:郭珊 李文龙   摄影/图:刘力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1 | 点击数:13699
 

  乌丙安(辽宁大学教授):

  防止造成新一轮停滞和损害

  目前重遗产的项目申报,轻项目的具体保护,已经成为不良倾向;片面看重申报国家级遗产名录成功的品牌效应和草率开发眼前经济利益,严重轻视脚踏实地进行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已经造成了保护工作的停滞不前或新一轮的人为损害。

 

  专家访谈

  广东东盟一衣带水,两地文化水乳交融

  “越南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记者:广东与东盟一衣带水,地缘相通,人文相近。在您看来,这种地缘和人文的相近性在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刘魁立:东方人在气质、价值观方面,确实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广东与东盟两地在经济、人文上都有较相似的基础,思维和生活方式相近,因此共通的领域也很多,包括有共同的长期信仰。广东与东盟在历史发展中交往较多,这种交流往往就建立在情感的相互认同和文化的相互认知上,这对广东和东盟两地文化的共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双方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处理彼此关系,就会和谐融洽许多。

  譬如说在越南也同样流行“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这就是我们和东盟国家长年累月在文化领域相互借鉴、彼此丰富的结果。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表达的是相同的爱情观。因此,这个传说就不仅是两地作品题材相同的例子,而是双方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记者:您在这次交流会上强调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广东与东盟在这方面有何优势?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有别于物质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共享性。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共同传承同一个文化创造成果,这种特性只存在非物质文化领域。因为历史悠久的缘故,广东与东盟在非遗领域的共享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您如何看待不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共享?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共享性实现的结果,对群体内部而言,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的内聚力,以利团结,同时也会成为这一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对不同群体而言,将彼此借鉴以丰富各自的文化内容,促进其发展,并增进彼此的认同,进而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我们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有民族的视角,更需要有人类的视角。为了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每个民族彼此尊重、相互交流,一定能做出各自的独特而宝贵的贡献。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11-08

上一条: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南音本说“河南话” 千年流传有遗韵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