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周郢]民国时期的泰山“国山”之议
  作者:周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13313
 
当时国共两党虽然在政治上尖锐对立,但双方领导人对泰山的评价却是“英雄所见略同”。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陕北延安,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当他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之时,谈话中也提及泰山,毛泽东将其称为“山东的神岳”(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革命的前奏》)。毛泽东后来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征用了“重于泰山”一辞,赋予了泰山崭新的精神内涵(参马东盈《毛泽东与泰山》)。
对泰山精神意义揭示最为清晰的当属北平作家、教育家许兴凯(笔名“老太婆”),他在所著《泰山游记·讲演泰山》(民国二十三年北平读卖社版)中作了如下的论说:“泰山!五岳之首的泰山!本来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国是个概念,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来代表他。这个东西不是河,就是山。比如德国的莱茵河,日本的富士山。我们中国也以河山比譬国土。这河,我以为就是黄河。这山,我以为就是泰山。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也是世界古文明的策源。中国的五岳本来是早年中国国境的五至。五岳以泰山为首,泰山可以代表我们中国。”
这些论见,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段中国人对泰山文化的重新审视:泰山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所神化,但若剥去其这一层神秘的外衣,就其山的本质论,却凝聚了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丰富内涵。
此时,随着中国政坛风云的重大变化,众多的“国”字号议题也屡被提上论坛。首先提出是“国教”,日本汉学家桑原骘藏在《中国的国教问题》(《东洋史论苑》,钱婉约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中评述:“自民国五年(1916)九月以来,对于是否应该将孔教作为国教写入正在审议的中华民国宪法一事,引起了世间舆论的极大重视。”民国元年(1912)中国孔教会成立后,开始鼓吹将孔教作为国教,并将通过制定宪法草案之机,将之列入民国宪法。民国二年(1913)三月廖道传《请尊孔教为国教上大总统等书》中称:“速定大计,建立国教,中国幸甚。”同年九月《孔教会东京支部请速定孔教为国教致大总统呈》中称:“孔教为我国之国教,考之两千馀年之历史,证之各国伟人之品评,无有异议者。今欲救国危,宜先保孔教,非定为国教不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北洋政府时期文化尊孔读经”)同年八月,陈焕章、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王式通等代表孔教会,将国教议案提交于参议院及众议院,并得到了副总统黎元洪及各省都督、民政长官的支持。但由于宪法起草委员会中多数委员认为制定国教有背于五族共和、信仰自由的精神,而未获通过。此后在民国五年(1916)召开的宪法审议会中,“国教”问题再次被提出,成为会议的一大议案。但由于各方争议过大,“国教”在北洋政府时期一直议而未决。
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同年12月东北也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为达到意识上的统一,凝聚各民族的力量,“国”字号倡议又开始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倡评国花、国树、国鸟的各种声音不断出现。“国花”之选起始于清代末年,据金岳霖《哲意的沉思·栀子花是我最喜欢的花之一》中回忆:“前清末年曾有过要唱清国歌,选清国花的问题。……选国花不知干什么,可能是制定国徽。”当时被清政府定为“国花”的为牡丹。国民政府定鼎南京后,也开始了“国花”的评选,当时由内政部议决以梅花为“中华民国国花”。据《内政部呈行政院为拟定梅花为国花请核转鉴核施行文》称:“为呈请事。窃维国花所以代表民族精神,国家文化,关系至为重要,如英之蔷薇,法之月季,日之樱花,皆为世界所艳称。吾国现当革命完成,训政伊始,新帮肇造,不可不厘定国花,以资表率。兹经职会十八次会议决议,拟定梅花为国花,其形式取五朵连枝,用象五族共和五权并重之意。且梅花凌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坚贞刚洁之慨,颇足为国民独立自由精神之矜式。定为国花,似颇相宜。是否有当,理合备文呈请钧院核转国民政府鉴核施行。谨呈国民政府行政院。”此议旋付行政院各部讨论,教育部提出“国花一案拟改五朵连枝为三朵连枝”,以代表三民主义,得以采纳(以上“国花”公文,引自陈子展编《应用文作法讲话》第二章《公牍文·各类公文示例》)民国十八年(1929)遂由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政令,确认梅花为民国“国花”。
继“国花”评定之后,“国山”也被正式提上民国的论坛。从历史背景上观察,此议的提出,也与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改易有关。国民党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之后,部分改变了对待旧文化的极端做法,在思想、文化政策上逐渐向传统靠拢。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文化复古声浪日高,由陈立夫等人发起 “文化建设运动”,开始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对此山东省政府也予以响应,省府主席韩复榘在文化建设协会山东分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表示:“一个国家独立在世界上,必须有其独立精神,不外乎文化就是其第一层表现,也可以说文化便是立国精神。”(《山东民国日报》1934年9月2日,转引自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页518)国民政府的这一发扬中国“本位文化”之政治导向,促使了“国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最早倡“国山”之议者为教育学家、时任泰山天书观师范讲习所校长的徐芝房(守揆)先生。徐守揆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对东西方哲学、文化深有心得,著有《中国社会问题探源》、《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等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徐氏主持泰安师范讲习所,在校内设立泰山文献征集室,注重对泰山文化的弘扬与研究。同时徐氏受梁漱溟“乡建”学派的影响,主张沟通东西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取西洋的科学技术,以期辟创一个民主、自由的人类社会。本着这一认识,徐守揆力主“应当保持我们中国文化独立的尊严”,进而推举民族文化之象征,用以弘扬中国文化之精神。徐守揆对中国文化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其《泰山天书观师范讲习所教学大纲》之“前辞”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泰山周郢的BLOG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尹虎彬]“眼光向下”才能认识传统
下一条: ·[刘成荣]瞽史、音乐与《左传》口传说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程鹏]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旅游民俗学视野下的泰山遗产旅游景观研究
·[陈慢慢]“父戴子冠”:宋真宗泰山天门遇三将军传说考论·[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第三届泰山文化与泰山文献高级研修班招生启事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刘雪瑽]浅论江户民间的《和制山海经》
·[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刘晨]泰山府君“东渡”日本考
·[贾国立]新冠疫情下大石桥村泰山老奶奶信仰的求平安仪式活动研究·[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