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祥林]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13474
 

  注释:

  [①]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以释比戏为代表,还有花灯戏。关于羌族民间戏剧形态,笔者另有专文述及,在此不赘。

  [②]有关信息见《羌族释比还愿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国古羌释比文化传承研究会2005年8月20日印本。

  [③]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的破坏是“粉碎性的”(冯骥才语),根据2008年7月6日阿坝州羌学学会报告,“40多位羌族文化传人罹难,有些文化项目成了绝唱。汶川龙溪乡3位释比遇难。北川羌族自治县6名羌族音乐、舞蹈创编人员全部遇难。禹羌文化7名研究人员,其中5人罹难。理县的佳山寨、若达寨、西山寨;汶川的萝卜寨房屋全部倒垮,萝卜寨死亡44人。佳山寨石墙娄空宗教、族徽图案、古文字符号、太阳神图案,房顶敬奉的石天狗、石鸡,千年的古寨房倒塌……”(《保护羌族文化的报告》,据http://hi.baidu.com/%CE%F7%C7%BC%D6%AE%BA%F3/blog/item/86f75e132fae84d5f7039ecf.html)

  [④]张寒:《汶川大地震加剧羌文化流失 传承者为此忧心》,据http://www.qiangz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70。

  [⑤] 严福昌主编:《四川傩戏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⑥]李绍明:《“禹兴西羌”说新证》,据http://www.bswh.net/ReadNews.asp?NewsID=420&BigClassName。

  [⑦]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835页;《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30页。

  [⑧]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⑨]常任侠:《东方艺术丛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8、50页。

  [⑩] [英]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17页。

  [⑪]陈多:《古傩略考》,载《中国傩文化论文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⑫]相关言论见《四川傩文化通讯》第2期,四川省傩文化研究会1994年6月编印。

  [⑬]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⑭]于一、益西曲珍、周正民:《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调查研究纪实》,载于一:《古傩神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⑮]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70页。

  [⑯] [美]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49页。

  [⑰]例如,宋元戏文《幽闺记》终于生旦团圆、满门诏封,包括当事人在内的生、旦、外、末、净等山呼万岁,齐声唱道:“铁球漾在江边,江边;终须到底团圆,团圆。戏文自古出梨园。今夜里且欢散,明日里再敷衍,明日里再敷衍。”显然,这已从剧中人身份跳了出来。

  [⑱] 《梓潼阳戏》,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绵阳市文化局、梓潼县文化局1991年9月编印,第66—68页。

  [⑲]高伦:《贵州地戏简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⑳]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21]周冰:《巫·舞·八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艺术人类学网 2009-09-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廷亮]推介民族文化应尽力保持其原真性
下一条: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相关链接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
·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焦虎三]羌族服饰发展概要
·[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焦虎三]传统与回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