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作者:张天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9810
 

  期待现代文化在民间社会的扩张

  到现在为止,本文有意没有提到远比郭德纲、周立波具有更大影响的赵本山。在我的判断中,虽然赵本山至今仍然是中国民间文化当仁不让的老大,但其通过央视“春晚”而走红的历史,和至今与官方保持着微妙的互动关系,都使他与郭德纲、周立波的走红,具有不同的意义。

  借助“春晚”走向全国的赵本山,不断在立足“黑土”的基础上努力伸张其强大的生命力,并终于与“春晚”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以致赵本山的《不差钱》可以成为2009年“春晚”唯一不必围绕2008年伟大成就而构思的语言类节目。甚至有八卦传闻称,赵本山之所以在春晚舞台上苦苦挣扎,是出于与央视之间的默契交换——赵本山为“春晚”贡献高潮,央视则为赵本山的电视剧《关东大先生》提供一套黄金时段。此类传闻未必可信,但老赵与央视之间地位的此消彼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郭德纲、周立波与“春晚”之间的关系则更为纠结。剧场演出的复兴和互联网传播的广泛,使他们不必借助“春晚”就已经形成全国影响;“春晚”迄今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又让公众对他们与“春晚”之间的关系,产生无数期待和想象。他们对待“春晚”的真实态度难以揣测,郭德纲那段对“春晚”充满调侃的《我要上春晚》,和周立波对央视文艺部主任郎昆的戏谑:“先拿郎晾在旁边,晾到伊困着为止,格个就叫郎昆。”虽然都是拒上“春晚”的宣言,但在外人的眼里,却像是与“春晚”之间欲迎先拒的秋波。其实在公众的心目中,“春晚”能否接纳郭德纲、周立波这样的“草根”明星,已经成为衡量官方媒体具有何等胸怀的试金石。作为官方文化传播最有效渠道的“春晚”,与最为草根的郭德纲、周立波之间有这样似真似假、半真半假的彼此选择、相互博弈,在以往官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完全无法想象。

  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大弊端之一,就在于“朝堂”对“江湖”的全面覆盖和窒息。若按学者们的话说,就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彻底失衡。政党、政府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刻意打碎,对民间社会的全面瓦解,使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结构得到空前强化。社会上升时期,全社会在政党的指挥之下令行禁止、团结一心,取得惊人成就。而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的“青春期”一过,“朝堂”失去一呼众应的正确性和正当性,而“江湖”又无规无矩、混乱一片。如此背景下,由赵本山、郭德纲等人代表的草根文化,在眼光纷纷向后寻找传统资源的背后,是中国民间社会重建“江湖”秩序的内在需求和努力。除了他们各自的娱乐实力之外,这种在各自领域内的江湖地位,使他们具有了文化标志性人物的意义。而周立波迄今主动选择坚守“孤岛”,也是基于对海派文化大势的正确判断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或许,随着以“海派”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在中国民间社会中的扩张,周立波或他的传人,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和更尊崇的江湖地位。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报》评论部)

  (本文刊于《文化纵横》2009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孙冶方公共政策研究网 2009-8-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孟广臣]歌谣史话北京
下一条: ·[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