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凉州贤孝“瞎弦” 唱尽人间百态
  作者:记者 瞿学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9168
 

 

现场资料图


  杜牧《河湟》:“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据相关史料,它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一面凉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凉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瞎弦”

  在现存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关于“凉州贤孝”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武威市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择盲人担当乐师传承文明,大概是因为盲人的听觉比正常人发达,对音乐的感知敏锐,同时盲人不能视物,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超强。这样,“凉州贤孝”由盲人演唱就成了一个人类学现象。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口传心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自幼便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由盲艺人们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动容

  据武威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很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子、拉二胡或敲碟子、木鱼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凉州贤孝该唱则唱,该说则说,唱白杂揉,有的曲目唱白是固定的,有的则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瞎弦的耳朵在随时捕捉着听众的反应,若有打呵欠或杂乱交谈者,瞎弦则立即改变所唱的内容,加重手劲的同时也加重唱词,这样的调整很快能端正听众的态度。

  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凉州贤孝”是凉州地区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和农闲时节的消遣方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农家院落,还是茶坊酒肆,只要是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画面: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幽怨婉转的曲调和唱词,往往使歌者情难自禁,听着为之动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 2009年11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州日报专题:粤人过中秋
下一条: ·“酒水”纵横 “迷信”遭忌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王森燕]浅析凉州贤孝的社会文化功能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卫才华]艺术性与神圣性:太行山说书人的民俗认同研究
·[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尹忠华 高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盛会
·[卫才华]师承、信仰与仪式·[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陈岗龙]科尔沁草原上的乌力格尔艺术
·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专家谈说唱艺术:活态传承是关键·[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
·评话艺术家水榭戏台开讲 两百余位评话迷听入神·[王振忠]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