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资料图
杜牧《河湟》:“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据相关史料,它形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一面凉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凉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瞎弦”
在现存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关于“凉州贤孝”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有研究者认为,“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作为一种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作为一种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武威市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择盲人担当乐师传承文明,大概是因为盲人的听觉比正常人发达,对音乐的感知敏锐,同时盲人不能视物,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超强。这样,“凉州贤孝”由盲人演唱就成了一个人类学现象。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口传心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自幼便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由盲艺人们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代代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动容
据武威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很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演唱方式也偶尔有之,如果另有一、二人吹笛子、拉二胡或敲碟子、木鱼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谓之“接后音”。凉州贤孝该唱则唱,该说则说,唱白杂揉,有的曲目唱白是固定的,有的则根据听众的情绪调整。瞎弦的耳朵在随时捕捉着听众的反应,若有打呵欠或杂乱交谈者,瞎弦则立即改变所唱的内容,加重手劲的同时也加重唱词,这样的调整很快能端正听众的态度。
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凉州贤孝”是凉州地区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和农闲时节的消遣方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凉州贤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农家院落,还是茶坊酒肆,只要是人群聚集之所,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画面: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周围或站或蹲或坐,围满了听众。幽怨婉转的曲调和唱词,往往使歌者情难自禁,听着为之动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 2009年11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