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净植]重塑乡村社区的人地关系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四川灾区的可持续建筑实践
  作者:刘净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0584
 


  2008年10月,汶川县草坡乡码头村的村民们正在自家的重建屋工地上忙碌着,这些天地基已打好,马上就要立钢架了。

  这是村里第一批重建房,有40户人家,都是在地震中房屋损毁最严重、从两边山上搬下来的人家。地震把山给震垮下来,埋了他们的屋。地震过后,山上不能再住了。

  村里共有108户需要重建的房子,将分三批建成。作为阿坝州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里采用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原本习惯散居的村民们被集中在重新规划的住宅区域里。村民们将住上户户相连规格统一的房子。作为房屋主体结构的轻钢材料已运抵,有关领导和媒体也赶来,等着见证这个试点工程第一次架起房梁。

  房屋的设计者、台湾来的建筑师谢英俊却说没办法按照预定的日期起钢架,因为钢材的规格有很多不符合要求,施工现场也有很多不合规格、背离原设计的问题,他说:“问题不解决,钢架不能立。”草坡的村民们不乏参加过建设北京著名建筑“鸟巢”和中央电视台新楼的能工巧匠,很多人不理解,有啥不能挪一分让一分的?谢英俊说:“我们这个房子,要求的精度比“鸟巢”和中央电视台新楼还要高。”

  村民也并不显得那么一团和气,他们并不关心钢架是不是马上立起来,而是对即将建起来的房子有不少意见:“太小咯,东西都不得地方放!”“这房子盖不起,哪里去找这么多钱?”于是在自家的工地上,有人放大自己的宅地面积,挤占公共空间,把地基做得歪歪扭扭。按照原本房屋设计图精确定制的钢架结构,根本不能在这样的地基上搭建起来。

  一个从政府、民间都极为关注并寄予希望的灾后重建项目,运作起来似乎远离想象中的理想状态。

  台湾邵族的村落重建与文化重建

  谢英俊是台湾著名的建筑师。他的著名,并不因为设计建造了什么标志性大楼或享有盛名的房地产项目,而因为他是当今这个以都市与财富作为价值标准的主流建筑圈之外的“异类”——他的工作重心是给农民盖房,认为给几亿中国农民盖房“是天大地大的事情”。他有一套完整的、帮助农民以省俭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建房的设计理念,甚至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发出一个先进的、适于乡村房屋建设的设计软件。

  中国农民似乎永远不变的主题就是:农民打工挣钱→盖房子→娶妻生子→再打工挣钱→盖房子→娶妻生子……谢英俊认为:“很多农民穷一辈子之力盖一个又不抗震、又不环保、不堪使用的建筑,而且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农民都盖一样房子,太不值了。”

  他觉得,很多农村人认为到城市里打工更容易赚钱其实是一种想象,因为在外面看起来工资多,然而开销也大。而在村子里看起来一天只挣二十块钱,但还能养鸡养鸭、种田等等。在他看来,中国农村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其实是在农村,关键在于怎样创造农村自己的价值:“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你与其费力多挣两万块去付建房工人的工资,不如你手里有两万块,大家帮你来建房,然后别人准备好要建的时候大家又帮他建,自己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而且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本来就太多了。都出去打工,哪儿有那么多工好打?尤其在中国发展建设的高峰过去之后。”

  针对这种状况,他所倡导的建屋方式是:组织当地农民自助协力造屋,以劳动力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在他制定的“可持续建筑实践”的目标中这样写道:“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互助换工的优良传统结合……降低对主流营建市场的依赖,对货币的依赖”,“简化构法,让非专业者皆能参与劳作”。

  同时,他主张大家就地取材,用当地现有的木材(包括老房子拆下的旧木材)、泥土、石头、秸秆等等来建造房屋,比起通常农村所盖的砖房、水泥小洋楼,不仅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货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为环保、舒适,房屋抗震能力强且冬暖夏凉,所有材料均可回收再利用。并且,由于这种房屋建设方式对工艺技术要求不高,便于农民上手操作,协力造屋的施工队还能以建造此类房屋为生计,因此形成产业,不必单打独斗苦苦寻求打工机会。谢英俊所倡导的“环保”和“可持续”不仅仅是房屋的概念,而是立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共建的过程。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过后,谢英俊的建房理念,首次因为给日月潭中部的邵族人重建村落而得以实践。当时,仅存不足300人的邵族人不仅面临建房的问题,更面临着族群灭绝的根本危机。谢英俊带领自己的团队,就地取材,在族人们协力造屋的参与下完成了邵族人居住的生态建筑,重建了整个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传承。从建筑设计、结构、材质、施工,到整体空间的规划运用,不是仅从建筑师个人的意志出发,更融入了邵族人本身对于个体生活以及族群生活的想象。在单个建筑的材质与结构上,照顾到邵族本身既有的生态机能与空间习惯。在整体社区的规划上,既符合家庭生活需求也符合族群祭仪需求。穷困的邵族人不依靠建筑开发商、不用银行按揭贷款、不用钢筋水泥,便完成了村落的重建。同时,一个族群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传统也因此重聚起来。很多年轻人在此过程中被留在了村落里,而一支由残疾、智障等边缘剩余劳动力组成的施工队,也在台湾获得了工作的机会。9年的时间,从帮助一个村庄的重建,到最终与村民协力完成了一个族群的重建,谢英俊和他的同仁所创造的是一个超越现代化都市主流建筑意识形态,建造生态农居与激活农村文化的人文奇迹。如今这个邵族村落人口激增至800多人。

  汶川地震之后,面对灾区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的重建,不少人很自然地想到了谢英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孙冶方公共政策研究网 2009-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郢]东岳庙打擂漫话
下一条: ·[杨树喆]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
   相关链接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季中扬]乡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
·[张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讲座║ 萨克斯夫妇:美国腹心地带的民歌提琴表演:一个美国乡村社区的传统与变迁
·[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地震灾害对于尼泊尔文化遗址的冲击·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彼岸羌影》再现百年前后的北川羌史·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召开
·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代启福]冲突背后的理性逻辑
·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紧急投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