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河北日报 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3103
 

  沧州武术

  沧州位于河北东南部,古属燕齐,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毅、勤劳、勇敢、豪迈、直爽著称。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经形成,至清末,武乡威名远扬海外。

  沧州武术特色鲜明,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讲究实战,章法严谨。具有刚猛彪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在南有莆田(武当)、中有登封(少林)、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武林门类、独立拳械,除失传者外,共有53种,占全国129个武术拳种的40.3%。上自技击,下至内家与养生、导引、按摩、气功、硬气功,不一而足。数百年来,沧州武林精英荟萃,丁发祥、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人辈出,为光大中华武术作出了贡献。沧州武术集传统性、群众性、国际性、产业性于一身,目前已成为营销城市、塑造城市品格、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资源。1992年沧州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地级市“武术之乡”,2006年,沧州武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石家庄井陉县,据传说及服饰、道具等推测,可能始于宋金,发展于元明,盛行于晚清。有关“拉花”的传说很多:一说是运输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另一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有认为拉花舞蹈中的女性角色叫“拉花”而取名拉花等等。

  传统拉花只在井陉部分乡村庙会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井陉县不仅村村、校校有拉花队,还建立了专业的井陉拉花艺术团。井陉拉花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表演人数多少不等,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新颖、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扬迅变,善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2006年,井陉拉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蔚县剪纸

  蔚县位于河北西北部,张家口市最南边。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独特等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

  蔚县剪纸底蕴丰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集南北各家剪纸之长于一身,又借鉴吸收了武强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民间刺绣、民间建筑彩绘等诸多艺术形态,创造出“精彩绝艳,难能并对”的民间美术杰作。蔚县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民俗息息相关。从农耕祈雨到衣食住行,从吉祥纳福到百姓的物质生活,无不是蔚县剪纸的题材内容。因此,蔚县剪纸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素材,它既有艺术欣赏性,又有实用功能,每一幅剪纸都包含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2006年,蔚县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剪纸)艺术之乡”。

  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砚产于易县,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砚之一。相传始于战国,史料记载和易墨同时成熟于唐代,为中国石质书写砚之先驱,与端砚、歙砚齐名,素有“南端北易”之誉。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水砚是易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牌,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独家注册经营。易水砚石料是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质优良,堪比端、歙。易水砚不仅石质优良,而且创意独特,造型完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制砚师根据石料的形状、石质、色彩等设计构思,因材施艺,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鱼虫、名胜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欣赏收藏的高档艺术珍品。2008年,易水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为清道光年间广府杨露禅所创,发源于永年县广府古城,此后永年县先后出现杨班侯、杨振铭等三十多位大师级拳师,被尊为“太极圣地”。2006年,杨氏太极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露禅曾外出学艺18年,悟得各路拳术精髓,创编了108式的永年杨氏太极拳,回家后专职开馆教拳。此拳传承脉络清晰,历史上名人辈出,海内外广有习练者。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结构严谨,刚柔相济,轻松自然,轻灵沉稳。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太极拳套路,分大、中、小架、快架、炮锤等;二是太极拳器械,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杆(杨家枪)等。杨氏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从起式到收式,前后连贯有如一线贯通,势断劲不断,衔接和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河北日报 2009-12-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保护不能与开发并举:开平碉楼保护开发论坛
下一条: ·人亡艺不能绝 保护非遗刻不容缓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