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董晓萍 等:《北京民间水治 》
  作者:董晓萍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8 | 点击数:10426
 


  序言

  北京民间水治研究的目标、价值、理论与方法

  作者近年研究了“村水”,继而转向了“城水”,对北京民间水治的研究正是后者计划的一部分①。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从政府到人民,从历史到现在,对水的认识,都是福祉和灾害的综合体。在长期农业社会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政治经济的命脉和社会利益的焦点;水治成为农政要务,成为正统思想和非正统意识的共同凝聚力所在。在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一部水利史,是由上层水利战略和下层水治史共同组成的,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国家兴衰亡替的资源利用史、社会秩序治理史和中国人辩证思维的记录史。在它里面,充分包括了各种政府难关和民俗智慧。它的优秀之处,是最终建立了官民一致的水利忧患意识,延缓了我国有限水资源的用水时间,维持了水与农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也保持了一个古老文明国家的超常稳定运行。但是,在现代社会,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后,随着经济诉求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原来的表业用水文化平衡被打破了,工业用水和现代生活方式用水占足了风头,赚足了理由,迅速增加了城乡用水量,而我国的缺水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加上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种种水问题,使我国水利与水患的矛盾一再凸显,由水而生的国民福祉安康也受到了打击。因此,继承历史水治传统和民俗智慧,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水利文化和社会运行系统,形成可持续的用水战略,就成为现代学者需要思考并参与研究的问题。

  书摘与插图

  上编:国家水治与城市水治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北京水利系统与民间水治

  我国历史水利文献大多涉及对北京水利或周边省区水利的记载。元代以后,北京成为首都,北京水利史料形成了丰富而严密的系统。反映出北京国家水治与民间水治两种历史的交织运行,也展现出北京城区用水与城市水系整体用水的侧重与彼此联系。本章从民间水治研究的视角切人,讨论北京水利史料中所蕴涵的这方面思想遗产。从历史文献看,在北京长达八百年的首都史中,在城市民间水治上,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其基本特征是城市现实日常用水与承灾治水的上下合作与民俗传承,它所包含的基本问题有:国家水战略、城市公共水安全策略、城市水权管理、城市基层社会运行的水利结构化、城市水系流域城乡利益分配和缓城迁村的水灾治理思路等。本章运用现代民俗学的理论,也借鉴社会学、历史地理学和水利科学的成果,对北京水利史料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阐释。

  北京,古称燕、蓟、幽州。先秦时,它是诸侯都邑;现在,它是我国第一城市,已历时三千余年。北京作为首都,也持续了八百年,占原地起源史几达三分之一的时间,这在我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造就了它的国家即城市、国治即民治的形象,也长期赋予北京水利系统以水利公共政治的性质。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下一条: ·[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
   相关链接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杨嘉欣]从“一湾一井”到“自来水入户”: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用水方式变迁现象探析
·[夏楠]规范·认同·升华:大禹治水神话的资源化与遗产化实践·[张多]灾害的神话表征
·[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北川举办祭祀大禹活动·一本有价值的北京水利民俗志
·[麻国庆]“公”的水与“私”的水·[董晓萍]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
·[董晓萍]节水水利民俗·[董晓萍]北京城市用水的民俗学研究
·[董晓萍]北京城市社会的民间水治·[魏建震]禹治水与夏代社祭祀
·[王毅]中国式治水社会的制度病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