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梦知是位作家、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也是一位民俗学家。《当代北京歌谣史话》是他的新作,读过之后,给我的感觉是,这部歌谣史话,纵着联系起来就是历史;横着铺展开来就是社会。这幅历史社会的画面,不是作者在叙述,而是通过一首首生动的歌谣鲜活的展示出来的。
我国的歌谣,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近代的五四运动,直到现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谣,早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把她看作心中的花朵,人民之所以对她如此垂爱,因为歌谣的形式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可歌可诵可以讽刺丑恶,也可以歌功颂德;可以表达理想和愿望,也可以控诉和声讨敌人的罪行。歌谣数量多如烟海,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歌谣的产生和流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于国家大事的时政歌谣,她多产生于国家战乱朝代更替的时代,如袁世凯废除共和,恢复帝制时,北京就出现了骂他的歌谣:“钟楼高,钟楼矮,假充万岁袁世凯”;有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传说谣,如:“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来了不纳捐。”;有革命斗争谣,如匕首,如子弹,如冲锋号角,有力的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志气。还有劳动谣,主要是劳动号子和行业劳作歌;生活谣包括面最广,如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三教九流、民风民俗等。还有风物歌,包括店名、品名歌、商品叫卖歌、景物歌、地名歌。仪式歌有办喜事的喜歌、办丧事的丧歌,祭祀时的祭祀歌。此外,还有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的谐趣歌;男女之间倾诉衷情的情歌;孩子们喜爱的童真童趣的儿歌……所有这些歌谣,作者在本书中都按其类型和历史流变做了详尽地论述,既阐明了各类歌谣的特点又理顺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
北京是六朝古都,已有860多年的建都史,又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它造就了北京人皇城子民的性格,在这种独特的土壤上,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京师谣。本书对京师谣的地域特色及其产生基础、形成过程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此前,还没见过有如此系统地对京师谣进行总结的文章,这可算作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们很多民俗学家,不乏研究、评论、肯定歌谣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论著。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一部民间歌谣史。如今修史的太多了,诸如家史、村史、校史、厂史。搞林业的要修林业史,搞公路的要修公路史,搞文化的要修文化史。就文学艺术而言,有小说史,戏剧史、诗歌史,就连地方戏河北梆子都有人为她作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歌谣,好像还没人为她作史。梦知先生的《歌谣史》,就其价值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梦知一生从事文化工作,先在门头沟区文化局、文化馆工作和任职,后调至北京文联先后任《北国风》杂志编辑,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等职。他一向热爱民间文学工作,对歌谣情有独钟,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歌谣,他还一直热心于歌谣创作,他的许多诗作都采用了民歌体。在文联民协任职时,他多次组织各区县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到农村、工矿等基层采风,并组织编辑北京民间文学丛书。尤其在组织、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绩,荣获了文化部特出贡献个人奖。他的《歌谣史话》,可以说是毕其一生的积累和心血之结晶。(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09-12-06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