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民间叙事的多样性
——“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论文摘要选登
  作者:户晓辉 巴莫曲布嫫 施爱东 杨利慧 邹明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2-03 | 点击数:13952
 

  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
  ——以兄妹婚神话为例,兼谈民间叙事的综合研究法

  北京师范大学 杨利慧

  中国民间叙事学领域长期盛行的是文本的历时性研究方法,关注和分析的主要是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民间叙事作品本身,缺乏在民族志基础上对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某一表演事件和实际动态交流过程(dynamic process of the communication)的细致描述和微观考察。本文则力图另辟蹊径,参照国际民间叙事学领域里较晚近的学术理论,特别是参照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与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河南省淮阳县人祖庙会上的两次兄妹婚神话的表演事件进行细致考察和分析,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探讨目前在中国民间叙事学及神话学领域里尚很少被论及的学术问题: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文类,神话文本是如何在表演过程中得以呈现与构建的?在讲述过程中,讲述人与参与者之间、传统与个人创造性之间如何互动?有哪些因素在共同参与讲述过程并最终塑造了神话文本?神话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被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个人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赋予他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以意义?

  二是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力图进一步突破表演理论的局限,结合多种视角和方法的长处,运用“综合研究法”(Synthetic Approach)对民间叙事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在研究“作为口头表演的民间叙事”时,应该把历时性研究和注重“情境性语境”和具体表演时刻的视角结合起来;把宏观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与特定区域的民族志研究结合起来;把文本阐释与表达行为和表演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集体传承的研究与对个人创造力的研究结合起来。

  通过对兄妹婚神话的一般叙事模式以及两次兄妹婚神话的具体表演过程的描写和分析(表演过程和讲述文本略),本文认为:

  首先,民间叙事文本并不是一个自足的、超机体(super-organic)的文化事象和封闭的形式体系,它形成于讲述人把自己掌握的有关传统文化知识在具体交流实践中加以讲述和表演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往往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塑造了不同的、各具特点的民间叙事文本。

  其次,本文的个案研究显示了民间叙事为何以及如何被一次次重新置于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讲述,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如何在传承民间叙事的同时又对它加以某种程度上的再创造(recon鄄struct)、从而为他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服务。两位讲述人都是在进行神话讲述的表演,兄妹婚神话对于她们而言,都是她们与外来的研究者及其他一般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文化资源。通过神话的讲述和表演,她们不仅是在与民俗学者和听众的交流互动中展示自己的讲述才能和对传统知识的把握,同时也是以此方式传达自己对于人祖的信仰,对于伦理、科学、人类起源和宇宙特性的认识。因此,讲述神话成为她们表达自我、建构社会关系、达成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所以,神话的意义并不限于其文本内容和形式,它也体现在神话的社会运用中,是功能、形式和内在涵义的有机融合。

  再次,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是一个充满了传承与变异、延续与创造、集体性传统与个人创造力的不断互动协商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只有使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即,把历时性研究和在特定语境中考察传承和创造的某一时刻的视角结合起来,把大范围里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与特定区域的民族志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的、对于作为表演结果的叙事文本的研究与动态的表达行为和表演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对民间叙事的集体性和模式性的研究与对个人创造力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民间叙事的传承和变异的本质,以及其形式、功能、意义和表演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4年10月1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亚丁 李福清]“我钟爱中国民间故事”
下一条: ·刘魁立先生访谈录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