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沐风子]“大家”的“汉代思想小史”
  作者:沐风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30 | 点击数:7307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书文风的明白晓畅并没有掩盖它对先秦两汉思想和历史本身的诸多洞见。比如,我们都知道,刘向、刘歆父子对当时官方所藏图书的整理和著录工作,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刘氏父子工作成果的《别录》和《七略》,原书虽然久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则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后人想要了解先秦两汉的典籍流布和学术传承,必须要研读《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也因此成为历代学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经典之作。然而,鲁惟一教授却在书中指出,当我们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之类的术语来讨论先秦两汉的思想史时,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司马谈所论六家或《汉书·艺文志》所论十家不一定是自先秦就一直实际存在,而是汉代人设想出来的;与此相关,第二,某些图书被归在某家之下,很有可能是出于实际操作上的原因,而并非基于学术本身的考虑。因此:

  由于所有这些局限,中国学者接受了刘氏父子著作中所遵循的分类,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一种传统惯例: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把这些类目回溯性地应用于大量的中国文献中。结果在这种意义上是错误的:他们在根据一个或许并不适用于早期中国著作的标准强行分类。(原书7-8页,中译本8-9页)

  这种推论和提醒显然是有其合理性的:“六家”和“十家”的差别本身或许就足以表明它们只是汉代学者的“回溯性”构想了。

  又如,对于在中国历史上饱受非议的秦始皇和王莽及其政权,此书也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它们对中华帝国的不应被忽略的独特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对皇权实践和观念的认同是中华帝国得以延续近两千年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

  具有足够讽刺意味的是,皇权的某些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两个短命的、引起过巨大争议的政权——秦王朝和王莽的新朝——的原则中演化而来的。从这两个王朝的首创之功中汲取力量的后继者们却经常心怀轻蔑和憎恨地看待它们。(原书144页,中译本162页)

  秦帝国是通过军事征服而建立的,又因暴政而迅速崩溃,但它在皇权的尊贵及其对有效的政教、法纪以及组织管理的依赖方面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汉朝建立之初其实就在多方面延续了秦帝国的成规;而在西汉时期,吕后专权(前188-前180)、巫蛊之祸(前91)、刘贺被废(前74)等事件表明了皇权还很容易受到挑战,但自武帝开始,由于皇帝的宗教实践以及政治家和哲学家的相关解释,皇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逐渐才得到加强。可以说,从秦朝到两汉之际,皇权经历了从依赖武力到依靠信仰和理论、从通过军事力量夺取控制权到借助宗教支持而实施管理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王莽,鲁惟一教授认为,王莽对国家祭仪的改革以及将其与皇权联系起来而给中华帝国留下了恒久的遗产(参见第十二、十三章)。

  类似这样颇具启示意义的灼见,我们在书中会时有发现。它们与明白晓畅的文风、丰富多彩的考古资料(如第五章论述天文学、第十一章论述丧葬仪式时所引证)以及书后的注释、术语表等附录材料(“专业”读者对这些附录材料也许会更感兴趣)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从而令我们意识到:写这么一本给大家看的小书,还真的非鲁惟一教授这样的“大家”不可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11-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
下一条: ·[户晓辉]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