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尹虎彬]沿丝绸之路的人文生态与旅游业
——甘肃定西考察报告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10129
 

  三、在全球化时代开创人文生态旅游的中国道路

  以现代化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在各个地方性层面上,表现为多种模式和多种选择的现代化。与此相关联的是,人们在文化选择上更加注重本土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我们要顺应时代,那就意味着任何有意义的探索,都与全球化产生紧密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文化开发,与现代文化时尚和世界旅游消费的潮流交织在一起。人文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必然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过训练的文化工作者不断介入,需要他们以民主的精神来实现官方与民众的互动。

  中国旅游业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起步,今天已经成为第三大产业支柱,大众旅游业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定西旅游业的资源蕴藏和初步开放中,感到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首先,人文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这方面需要定西市党委的核心领导,需要党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另外,需要调动和重视民间社会的力量,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需要全民的参与。这方面,定西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村落党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都为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综合配套的支持。特色产业和富民工程,都将为未来的旅游业增添活力。

  其次,旅游专门机构要开展人文生态旅游的相关调查,比如资源调查,市场调查等。

  第三,明确旅游开发的原则性问题。坚持地方特色,坚持文化保护,号召民众参与,与新农村建设和地方基础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探索多种旅游开发的模式。比如品牌经营模式,节日庆典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乡村游和农家乐模式,度假修养模式等。

  笔者通过为期十余日的现地考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度里展开的,也是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珍贵的时候展开的,我们现在要走的道路,必然要强调新兴产业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相结合。定西这块土地在党中央和民主党派的关怀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已经走上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具有广阔的未来前景,因为它坚持的是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生态文明,着眼于特色产业,着眼于富民,着眼于社区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应时代、顺应民意的做法,落实到人文生态旅游的发展上,也同样会成功。

  致谢

  我们还要借此机会感谢定西市有关领导,他们为定西组国情考察工顺利进行给予了巨大帮助。市委宣传部长肖长禄、宣传科科长马步恩、农业局副局长周自清,安定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宗学谦、副部长陈树权,定西市政协秘书长杨思聪,陇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仓、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新定,渭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治军,临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珍。还有各个乡镇领导,当地村民朋友,没有他们的协助,我们的调研活动不可能这样顺利。
  
  [1] 《情系停西——民盟中央帮扶定西记略》序,中共安定区委员会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
  [2] 《陇西史话》序,鲁泽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3] 《临洮史话》,陈维山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石岛观海祭
下一条: ·[安德明]滕头村的能人政治
   相关链接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志胜]沧海桑田,淘得真金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李贵生]宝卷传承的活化石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
·[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宇曦 何潇 俞冰]共富与共生·[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
·[朝戈金]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