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陈廷亮]推介民族文化应尽力保持其原真性
  作者:陈廷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7630
 

  误读四,主持人手持的八宝铜铃被说成是摆手舞的道具。八宝铜铃是“梯玛”在做法事时使用的一种道具。长期研究土家族梯玛神歌的已故学者龙泽瑞先生在其著作《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一书中,对八宝铜铃是这样解读的:“(八宝铜铃)系男性崇拜的遗迹。其铃八颗,分置于50公分的木头两端,并加各色布绺,看来格外美观。值得注意的是,该八颗铃中,只有七颗有子,象征男人的两颗眼珠、一颗心脏、两颗肾脏、两颗睾丸。余下那颗无子的空铃,留给梯玛装财装喜。可是截至目前,梯玛的八颗铜铃只有六颗了,其余两颗何去?送给了傩愿老司一颗,苗老司一颗。”“梯玛”在做法事时,一手摇铜铃,一手摇司刀,口唱梯玛神歌,不停跳动,谓之“八宝铜铃舞”。

  误读五,被“改编”的群舞叫“摆手裸噶尼”。“摆手裸噶尼”该如何解释?“摆手”是汉语,“裸噶尼”是土家语,是丈夫对妻子的专称,翻译成汉语就是“老婆”的意思。“裸噶尼”是丈夫对妻子的专称,因此土家人是不能随便称呼别的女人为“裸噶尼”的。“摆手妻子”或者“摆手婆娘”这样的称呼,对土家族女性而言显然有失尊重,因此,真要给这个群舞取个名字的话,叫“舍巴裸干迭”(摆手女人)或“舍巴必优迭”(摆手姑娘)更为合适。

  误读六,一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西兰卡普”图纹的含义是“八部大王”。“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织锦中的奇葩。土家织锦的图纹十分丰富,可分为动物鸟兽类、植物花草类、生活器物类、天象地属类、文字装饰类、几何勾纹类及吉祥综合类等六大类。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图纹,都从未有八部大王的图纹,因为八部大王是土家人心目中的远古祖神,是被供奉在神龛上或舍巴堂中的,如果把自己民族的祖先神随意作为织锦图纹,那是对祖先神的大不敬。

  从“土家族舞蹈的欢乐”节目中的几处硬伤可见,许多瑰丽多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推介,以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了解它们,但是,在推介和宣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时候,一方面要展示其精华,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其原真性。什么是“原真性”?阮仪三先生在《城市遗产保护论》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可见,原真性是衡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果脱离历史胡编乱造使其变味走样,在创新过程中把它原有的文化基因也改变了,那就改变了它的真实性和原义性,也就使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化石”的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如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内涵不甚了解,就会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随意的解读。大众传媒在推介和宣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时候,尤应注重保持其原真性,真正做到娱乐性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真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土家族研究中心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11-13

上一条: ·侗族大歌:文化变迁中的天籁之音
下一条: ·[李祥林]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周星]“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
·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最“土”的学问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罗妹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研究
·[金书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