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耿羽]危险的村庄
——山西B村调查感受
  作者:耿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9 | 点击数:7589
 


  山西B村,位于太行山上,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全村130余户,360余人,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大约550亩,种植作物以小麦为主,兼以谷子、玉米、黄豆、西瓜。该村煤、铁资源丰富,附近有两个煤矿(市政府开发的煤矿以及镇政府开发的煤矿)。

  “煤”,是解读山西农村的关键词之一。山西大部分农村,都与“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B村也不例外。首先,从职业上来看。根据我们初步统计,村中有229人工作,其中,从事农业生产116人,在晋城做生意43人,在邻近煤矿工作33人,在村里打石料11人,为邻近煤矿开车拉煤9人,在村里当木工4人,在村里放羊4人,在乡派出所工作2人,为砂厂拉石料2人,在晋城当教师1人,在村里当医生1人,在砂厂工作1人,在太原打工1人,在南方打工1人。在上述职业中,和“煤”有直接关系的有:为邻近煤矿工作、在村里打石料(石料为煤矿所需)、为邻近煤矿开车拉煤,共计53人,占总工作人数的23%。而且,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为女性以及50岁以上的男性,50岁以下的男性大多选择前往县里谋职业或从事与“煤”相关的职业(大约各占一半)。其次,从村集体收入以及村民福利来看。1997~1998年,A镇政府在B村开发了一个煤矿(A镇政府为该煤矿股东,而B村村集体再从镇政府那里分红),该煤矿每年能给B村村集体带来18万元的收入(2001年前为每年2万元,后村干部和煤矿谈判至每年18万元),另外,该煤矿每个季度给村里每户人家1吨煤,每年给村里每户人家1吨碳。以上这些几乎占了B村村集体收入以及村民福利的全部。但是,2005年至今该煤矿处于停产状态,B村村集体收入以及村民福利也就相应处于空白状态(村集体收入只剩上级拨的2万元)。据说该煤矿今年马上又要恢复运营,B村村干部也正不断和煤矿方商谈分红的相关问题。

  “煤”在给B村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是田地方面。该地土质属黄土土质,土地肥力本身就不高,且多为山地,这使得B村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而且,分田到户后,村里开始广泛使用化肥,时至今日,土地已出现了板结化,这使得种植状况进一步恶化。如今,小麦平均每亩产量大约为400~500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矿又给了该村土地致命的两击:(一)、田地塌陷。由于市政府开发的煤矿的运作,全村有一多半田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田地塌陷对于田地耕种的影响是巨大的,据村民反映,在塌陷田地上复耕,产量要减少30%以上。该煤矿的赔偿标准为:每亩赔150元,赔3年。这点赔偿,实在有些微薄。(二)、水资源枯竭。据村民回忆,以前没有煤矿的时候,山上的水很充沛,村里大河经常是满的,而煤矿开工之后,河水如蒸发似地消失了。原因就是:煤一般在地下200米左右,而为了采煤,煤矿需要将地下打空,并把地下的水抽干,这就使得当地水资源迅速枯竭。如今,该村村民只能从一个大水池中,通过长长的水管进行浇灌,由于这种方法费钱费力,该村村民只对最需要水的西瓜地进行浇灌,而其它作物则“顾不上了”,只能“靠天吃饭”。 其次是房屋方面。因为煤矿开采的影响,村中许多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裂缝和塌陷。按该市采煤沉陷治理办公室的标准,村中房屋被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B等级的房屋加固维修,C、D等级的房屋拆除重建。全村130余户,有60余户的房屋被鉴定为C、D等级。按该市采煤沉陷治理办公室的赔偿方法,C、D等级的房屋每平方米赔400元,超过50平方米按50平方米来赔,而房屋要拆除后,政府才给钱。现在问题在于:(一)、大多数C、D等级的房屋都超过50平方米,也就是说,大多数将房屋拆除的人只能拿到2万元重建房屋的费用,而现在建新房,一般都需十几万。(二)、政府规定,必须要将房屋拆除后,才给赔偿款,很多村民的疑问是,拆完住哪?因此,该村从2003年开始“治理”房屋,至今,却只有几户拆了房屋,而政府规定,到2008年9月底,村民若不拆房屋,便把赔偿款收回,也就是说,该村房屋的“治理”,很有可能不了了之。而且,煤矿已将地下打空,上面的房屋再怎么“治理”,恐怕也是治标不治本。

  现在,我们可以算一笔帐,看看“煤”给B村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收益方面,有“许多就业机会”、“村集体每年18万元的收入”、“村里每户人家每年4吨煤1吨碳”、“塌陷的田地每亩赔150元,赔3年”、“重建房屋的2万元费用”。成本方面,则为“田地塌陷”、“水资源枯竭”、“房屋裂缝和塌陷”。两相比较,可以看出,B村从煤矿开采中,分得的是多么可怜的一杯羹,而煤矿开采给B村造成的破坏,又是多么的巨大和沉重,且这种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其实对于此,村民们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没有煤后,这个村是没有希望的”,但对于解决途径,村民们又是迷茫的:“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出路了”。“自己找出路”就算成功了,也只能解决个别人的问题,有什么办法,能挽救整个村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耿羽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徐杰舜 徐桂兰]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现状考察与对策
下一条: ·[耿羽]金融危机中的农民工问题
   相关链接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韩雪春]流动的地方感:以豫东Y村民众关于新疆的讲述为中心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王嘉炜]莆田涵江卓坡村民俗信仰研究
·[李涵]乡土社会秩序与日常交往礼俗的互动机制·[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张琼洁]耿村民间故事活动现状调查与价值发生问题初探·[李凡]胶东地区乡村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调查
·[白莉 邵思聪]共建共享视域下乡村文旅开发的路径探究·[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
·[徐俊六]乡土社会献车仪式的民俗学考察·[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