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周越]“做宗教”的模式
  作者:周越   译者:孙非寒 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0 | 点击数:10507
 


  摘 要: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不同的“做宗教”的方式逐渐演进并凝结为五种易于辨认的模式:话语/经文模式、个人修炼模式、仪式模式、即时灵验模式、关系/来往模式。这几种模式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大多时候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现实中发生的宗教信仰活动更多的是在地方习俗、历史事件、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和做宗教模式框架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的产物。

  关键词:做宗教;模式;中国宗教信仰

      著译者:周越: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英国剑桥 CB3 9DA;孙非寒,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在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不同的“做宗教”的形式(modalities of doing religion)逐渐演化并凝结成相对易于辨认的模式(或类型)。不同的人可以利用并结合这些相对界定完好的范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过,某一种模式当中的内容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做宗教”的模式有:1)话语/经文模式,主要依靠文本的创作和使用;2)个人修炼模式,需要具备自我培育与提升的长期兴趣;3)仪式模式,由仪式专职人员主持繁复的仪式程序;4)即时灵验模式,旨在利用简单的仪式或法术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5)关系/来往模式,强调人与神(或祖灵)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

  这些模式是宗教实践与行为的框架。它们推动但又限定人们用话语、图片、雕塑和建筑样式以及行动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想象。在庞大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任何时间、任何角落,所有的这些模式都可以被个人或社会群体所采用,尽管诸如阶级、性别、文化程度、出生地及居住地、不同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人选用某些模式而置诸其他模式于不顾。大部分中国农民习惯上会采用关系/来往模式与即时灵验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形成他们的宗教实践;有时候在一些特殊场合(如丧葬、社区驱邪),他们也会采用仪式模式并雇佣宗教专职人员。不识字和缺乏空闲时间会阻碍他们选择经文模式和个人修炼模式中的大部分信仰活动。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倾向于采用经文和个人修炼相结合的模式,但他们常常也需要专职礼仪人员的协助。

  ……

  收稿日期:2009-07-12

  作者简介:周越(1968- ),男,原居北京与香港,祖籍宁波,现任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讲师,人类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汉人宗教与社会之关系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黄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
下一条: ·[杰伊·梅克林]论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民俗共享与国民认同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高健]神话主义何以神圣·[范宗朔]《一千零一夜》中的旅行式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蕴
·[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