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不同的“做宗教”的方式逐渐演进并凝结为五种易于辨认的模式:话语/经文模式、个人修炼模式、仪式模式、即时灵验模式、关系/来往模式。这几种模式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大多时候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现实中发生的宗教信仰活动更多的是在地方习俗、历史事件、社会环境、个人性格和做宗教模式框架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的产物。
关键词:做宗教;模式;中国宗教信仰
著译者:周越: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英国剑桥 CB3 9DA;孙非寒,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在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不同的“做宗教”的形式(modalities of doing religion)逐渐演化并凝结成相对易于辨认的模式(或类型)。不同的人可以利用并结合这些相对界定完好的范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过,某一种模式当中的内容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做宗教”的模式有:1)话语/经文模式,主要依靠文本的创作和使用;2)个人修炼模式,需要具备自我培育与提升的长期兴趣;3)仪式模式,由仪式专职人员主持繁复的仪式程序;4)即时灵验模式,旨在利用简单的仪式或法术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5)关系/来往模式,强调人与神(或祖灵)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来往。
这些模式是宗教实践与行为的框架。它们推动但又限定人们用话语、图片、雕塑和建筑样式以及行动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想象。在庞大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任何时间、任何角落,所有的这些模式都可以被个人或社会群体所采用,尽管诸如阶级、性别、文化程度、出生地及居住地、不同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人选用某些模式而置诸其他模式于不顾。大部分中国农民习惯上会采用关系/来往模式与即时灵验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形成他们的宗教实践;有时候在一些特殊场合(如丧葬、社区驱邪),他们也会采用仪式模式并雇佣宗教专职人员。不识字和缺乏空闲时间会阻碍他们选择经文模式和个人修炼模式中的大部分信仰活动。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倾向于采用经文和个人修炼相结合的模式,但他们常常也需要专职礼仪人员的协助。
……
收稿日期:2009-07-12
作者简介:周越(1968- ),男,原居北京与香港,祖籍宁波,现任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讲师,人类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汉人宗教与社会之关系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黄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