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作者:叶舒宪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4 | 点击数:21985
 
第三,人类学与以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贵族化倾向针锋相对,更加关注所谓“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即“俗民文化”、“大众文化”和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也就是和文化的“大传统”相对的“小传统”。这种平民化的知识取向对于解构各学科的精英主义偏向,在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之外去发掘历史和文化真相,具有充分的示范意义。这就给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构架的重组和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就文学研究而言,口传文学的再发现打破了过去只关注书面文学的局限,催生了“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es)等新领域。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邓尼斯·泰得洛克(DennisTedlock)和戴尔·海姆斯(DellHymes),他们都以口语传统研究而著称,认为文学研究局限在书面文学上是一种缺陷。在文人诗歌产生以前,部落中流行集体性表演场合所歌唱的诗,西方文论中的“诗”概念不适用于这种口耳相传的诗歌。二者区别显而易见:书写为文本的诗完全丧失了在多媒体表演情境之中的传达效果。民族学诗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把简化为文本的僵化的文学还原为具体传播情境中的活的文学。这一目标意谓着文学批评家向人类学家学习田野作业的考查方式,尝试从交往和传播情境的内部来体认文学存在的条件,进而发现和描述从口传到书写的文学变异。目前,民族志诗学的理论方法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弗里(J,M,Foley)教授等的拓展下,已经从原始部落走向文明社会,在欧洲史诗等研究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昭示着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认为,假如我们把“文学”的定义界定是要用文字书写出来的,那么世界上确实有许多民族是没有文学的。但是从人类学的立场看,文学的定义实在不能限定于用文字书写出来,而应该扩大范围包括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的作品。书写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单线交通(one way communication),作者很不易得到读者的反应,即使有亦不能把内容改变了。口语文学则可说是双线的交通(two ways communication),作者或传诵者不但可以随时听到听者的反应,而且可以借这些反应而改变传诵方式与内容。爱斯基摩人的传说讲述者,经常会在讲述过程中受到听众的抗议,而不得不改变内容以适合当时的需要。台湾高山族中若干族群有时也有类似现象。口语文学的这种应变能力,比书写文学更能发挥作用。李亦园在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上,从“文化展演”方面介绍了台湾人类学者的成果:胡台丽的《文化真实与展演:赛夏、排湾经验》(1997)和容世成的《戏曲人类学初探》(1997),说明日传文学的研究如何能够促成人类学领域中展演理论的蓬勃发展,导引出对“文化真实”和人类学方法的反思[7](P3-19)。值得注意的是,由民族志诗学的口头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的展演理论共同促成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变化:从只关注写成 “文学作品”,到也开始发掘和探讨“义学过程”,美国耶鲁大学的哈维洛克(E,A,Havelock)教授1986年出版的《缪斯学写:古今对口传与书写的反思》第3章题为“对口传文化的现代发现”[8](P21-29)该书便借助于这个现代发现,提出“文本能否说话”(Can a text speak?)的命题,以及让古希腊的文本重新“说话”的可能性,即通过早期的文本世界去透视更早的日传世界;在我国刚问世的朝戈金博士论文《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9]则以尚处在“说话”状态的蒙古史诗文学为对象,探讨如何“说”的规则。这些新的研究取向表明,作为“过程”的文学相对于作为“作品”的文学,对于理解文学现象来说不可或缺;作为“过程”的文学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会有广阔发展空间。
徐:既然是“互动”,那么影响也就是相互的、双向的。能否再,,描述一下文学学科方面给人类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刺激和启迪。
叶:在20世纪得到长足发展的文化人类学不仅给现代文学带来影响,且成为作家、艺术家寻求跨文化灵感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反过来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动向,对文学和美学方法的关注与强调在20世纪后期引发出“书写文化”方法的反思和转向,即对民族志书写传统的认识论的批判性重构,催生出“人类学诗学”等派别,并给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变革带来启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徐杰舜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年英 徐杰舜]笔记人类学:我的情有独钟
下一条: ·[彭兆荣 徐杰舜]我非我与“学术浪子”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
·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朱刚]“山花体”之再反思:从民族志诗学的角度来看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马丽华 吴健玲]走过西藏走进北京--西部文学人类学作家马丽华研究之二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