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作者:叶舒宪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4 | 点击数:21983
 
叶:关于人类学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情况,可谈下面三点:
第一,现代文学中的“人类学想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非西方的文化传统。人类学家从世界各边缘地区提供“地方性知识”的报告,他们的田野作业经验将西方传统以外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于世,其结果是对于单一基准的欧洲中心主义知识观发起挑战,对古希腊以来确立的西方知识体系的普遍价值与合法性提出质疑,促成多元主义的文化思想新格局。艾莫瑞(Amy Fass Ernery)认为,20世纪中人类学与文学的相遇是广泛的现象,他使用“人类学想象”(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一词来概括,主要体现在超现实主义的原始主义,黑人主义(negrismo)和印第安主义(indigeniso),跨文化小说(transcultural novel)等。由于解构主义对科学的挑战,使人类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意识到他们在表现方面所共享的修辞策略(the rhetorical Strategies)。人们曾假定为具有客观性的科学话语,诸如历史学和人类学,其实也使用情节结构和叙述方法,完全可用分析文学文本的方式来解读。而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对人类学中普遍化体系的批判,使人们逐渐明白,这些体系是用总体化的西方范式去肢解边缘的、本土的和他者文化,是一种认识上的和表述上的文化霸权之产物。一战动摇了自启蒙时代以来的西方理性与历史进步的信念,欧洲人对被殖民的、边缘的他者的看法随之发生转变,或以为他们拥有西方已丧失的某些美德,如纯朴、真诚、自然的节奏、与大地相依为命、宗教敏感性、集体传统的稳定性等。这些同西方社会自身的混乱与现代性之困境形成对照。原来被诬蔑的(stigmatized)他者,变成了诱人的(alluring)他者。在奥斯瓦尔多·斯宾格勒的戏剧化程式中,民族志的兴起正是“‘西方的没落’的一种征兆。’”,[5](P4)在“西方的没落”这个判断背后有如下潜台词:非西方的希望。如果人类历史的近代行程追随西方资本主义而误入迷途,前景暗淡的话,那么是否可以把解脱“没落”宿命的希望寄托在非西方的社会、文化他者或未遭文明污染的原始社会呢?民族志作为人类学者对异文化原始文化的考察记录,也就这样无形中充当“乌托邦”的投射功能,成为西方人“复乐园”的希望所在。“高贵的野蛮人”也就顺理成章地为“没落的文明人”树立起人格榜样。这给20世纪的文学想象带来的刺激之大可想而知。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何表现出对原始思维和原始文化的执著向往,也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受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伦理支配的世界,当然是压抑个性和缺乏诗意的世界。复归原始,认同他者,意味着找回已经失落已久的诗性智慧的美妙世界,恢复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原初亲缘关系。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第6章题为“他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人类学关于“文化他者”的看法。特别是他提出的一个公式:“他者-一种可能的世界”[6](P61)。很能说明后现代视野中的他者对文学幻想的巨大吸引力。这和20世纪以前的文学中异国情调的主题是大不相同的。
第二,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原则要求一视同仁地看待世界各族人民及其文化,消解各种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文化偏见和历史成见。这是对人类有史以来囿于空间界限而积重难返的“我族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一次根本性改变。各民族文化只有在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和情感定势之后,才有可能客观公正地面对异族人和异文化,建立起成熟的全球文化观。这对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至关重要,它能够使研究者以中性态度面对其研究对象,减少妖魔化和乌托邦化的作用。文学批评家从以往较为狭隘的民族文学的小圈子走出来,迈向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大视野,这一方面必然导致对本土文学和文化传统的“陌生化”效果,引发价值重估和再阐释的普遍需要,进而催生“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也由于大“文化”概念的辐射作用而出现学科的分化转型,最明显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融合。从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讨会文集《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可以看到这种融合的动向。但也有学者担忧,传统的文学批评将被文化研究所吞没,并由此引发出当前的热烈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徐杰舜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年英 徐杰舜]笔记人类学:我的情有独钟
下一条: ·[彭兆荣 徐杰舜]我非我与“学术浪子”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讲座预告】庄孔韶:《金翼》《银翅》及其后续研究(2019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
·[美]布莱迪:《人类学诗学》·[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金翼山谷的歌谣与诗作
·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徐新建]“缪斯”与“东朗”: 文学后面的文学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朱刚]“山花体”之再反思:从民族志诗学的角度来看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
·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五届学术年会召开: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与多重视角·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马丽华 吴健玲]走过西藏走进北京--西部文学人类学作家马丽华研究之二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