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原神话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黄帝神话、大禹治水神话……一串串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点亮这些明珠的,是河南大学的张振犁教授。
2007年冬,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美丽的苏州阳澄湖畔举行,85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神话学家、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先生获“终身成就奖”。张振犁先生从事民间文艺事业60年,其中30年致力于中原神话研究,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张振犁发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创立了中原神话学派。
神话之为神话,就在于它的神圣性。发现中原“活神话”,是张振犁先生对人类文化史的重大贡献。学术界认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若干古典神话的延续,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篇的片面结论,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神话学。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大量有关开天辟地、宇宙创造的神话材料的发现,填补了这类神话材料缺乏的空白,纠正了史学家们关于中国神话中仅有圣贤英雄人物的史迹材料的传统观点。”钟敬文先生在论述中原“活神话”的发现时,高度赞扬说:“中原人民口头遗存下来的诸多古典神话,便是一种文化史上的奇迹,是十分值得重视的珍宝。”前苏联学者、国际著名神话学家李福清,则称赞中原“活神话”的发现为“神话研究的新动向”。中原“活神话”发现的更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大量古典神话口头遗存的本身,而且在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大大裨益于我们今天人文学科的建设和繁荣。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间文学研究生,风华正茂之时,张振犁带着导师钟敬文先生的嘱托来到了河南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张振犁先生为1977级中文系学生开设《民间文学概论》这门课,之后,民间文学这门课在河大一直没有断,今天仍然深受学生欢迎。历届学生的田野作业,为他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中原神话新发现的信息。已是两鬓斑白的张振犁先生,几十年不间断在田野作业,在那些深藏着古老的原始神话群的乡间奔走,亲手挖掘那些珍贵的神话。于是,盘古、女娲、伏羲、黄帝、夸父、阏伯、大禹等神话群拂去了千年尘埃,又重现在明媚的阳光下,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张振犁在这条探寻中原神话的路上一走就是30年。30年,他创立了一个为学界认同的中原神话学派。从1983年开始,以张振犁为负责人的中原神话课题组,开始了漫长的田野考察。调查组以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记录手段,获得了大量的录音、录像和照片等第一手中原神话资料,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一阶段的考察成果是:张振犁的助手程健君撰写《中原神话调查报告》三篇,张振犁和程健君合编《中原神话专题资料》一部,张振犁出版《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专著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刘锡诚先生在他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一书中评价说:“张振犁所作的调查与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打开了中国古典神话研究的另一片新的天地。调查组的调查和他本人的学术研究,以大量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议论,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了古典神话的研究深度。”
中原神话学派是以自己丰厚的学术成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被学术界所接受和承认的。多少年来,张振犁和他的学生们笔耕不辍,推出了一部部、一篇篇力作,给年轻的中国神话学注入了活力。1990年,大型工具书《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出版,“中原神话”作为独立的神话体系在此书中出现。1997年,程健君的专著《民间神话》出版;1999年,张振犁教授和他的学生陈江风、程健君、高有鹏、吴效群等多位中原神话研究者携手,出版了《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该书以系列性专题研究的方式,从哲学、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诸多角度,努力挖掘中原神话的深层内涵和典型意义,从而构筑起东方原型文化的模式,为中国神话学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和中原神话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张振犁教授为旗手的“中原神话学派”。这个学派将整个社会活生生的生活事项作为一部大书,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社会的角度来看神话,这种方法已被学界广泛接受。
文章来源:《党的生活(河南)》2009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