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耕耘民俗脊地 探索神话人生
——专访河南大学民间文学研究家张振犁教授
  作者:李东慧 贾雪 施瑞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5 | 点击数:4427
 

 
  他的求学之路曾经坎坷曲折,却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他敬业从教、桃李满园,却始终自省,戒骄戒躁;他一生默默无闻,晚年收获学术硕果,却淡泊宁静,心如止水;他年逾古稀,白发苍苍,却坚持研究,壮心不已……

  他就是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我校文学院中原神话学家张振犁先生。11月30号,张老刚刚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

  老骥伏枥 恬淡致远

  按照约定,我们于上午8点多到达张老家中。当时的他正在看天气预报,见我们来了,就关上电视,和我们聊了起来。第一眼看到张振犁教授,他和蔼、慈祥、精神矍铄,衣着简朴,谈起民俗学与神话时滔滔不绝。

  从伏羲女娲兄妹婚到三皇五帝,从夸父追日到商伯盗火,从牛郎织女到商汤祈雨……从8点一直到中午12点,老人几乎没有丝毫倦意。况且,他还是前一天晚上刚从北京的中国社科院考察组回来。据了解,张老退休十几年来,生活仍然非常规律,他从没当自己已经退休了,一直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希望依旧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张老自己的语言解释就是:“忆前游,身已老,志犹雄,拄杖望京石上,云海阔心胸。”也许这就叫做敬业,或许这也是张老身体一直健朗的原因。

  张老的简朴源自一颗淡泊之心,这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荣誉上。当我们谈到对荣誉的看法时,张老一再强调不喜欢过于宣扬,个人成绩要看的淡薄一点。张老谈到他研究神话的动机时说,研究中原神话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为了国家的发展。

  诸葛先生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许这正是张老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份淡定才使得这位学术大师默默一生,无怨无悔,豁然开朗的静静享受学术的甘霖。张老的学术成就是可喜的,惊人的,但他恬淡致远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脊地也有鲜花开

  西方学者曾经对中国的神话颇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所谓的神话过于历史化,缺乏浪漫色彩,并断言中国不存在真正的神话,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然而,张振犁这一辈的民俗学家们则用自己的实际调查研究推翻了这一谬论,让贫瘠的民俗学土地上鲜花盛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振犁教授和当时在河南大学工作的程健君教授先后组织了3次,跨度近4年的田野调查,发现了活态的“中原神话群”。对此,张老师的导师钟敬文等学者普遍认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若干古典神话的延续,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大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神话学,纠正了史学家们关于中国神话中仅有圣贤英雄人物史迹材料的传统观点”,“改写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历史”。国外专家也提出,中原神话“对于重新构建古神话以及了解神话在封建时代演变的规律,都提供了有趣的资料”。

  张老出生在河南密县,这里的民间文艺丰富,尤其是羲皇故事和佛学的研究价值极大。加上父亲和三哥皆是民间文艺爱好者,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陶醉,于是自幼张老便对民间文艺充满了浓厚兴趣。大学期间,他受老师影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接触民间文学,大一时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民间文艺的第一篇文章——《从莺子赋看民间文艺》,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老与民间文学,与中原神话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他与我校的程健君教授登华山调查“沉香救母”的神话,途经回心石、苍龙岭,道路艰险,吃尽苦头;他们在随身携带的食品吃完后,饥饿无力,却仍然咬牙坚持,最后终于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在张老的人生履历中还有不胜枚举,正是在如此浩瀚的的艰辛中,中原神话才得以传播开来,并走向世界。谈到这些,张老的眼眸中闪烁着无尽的欣慰与自豪。

  繁华落尽,定是硕果满枝。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上,张振犁教授的《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一等奖。并且,此书在百余部获奖图书中位列榜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老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无才兼负千秋业 无愧前人比后人

  张老在回忆自己艰辛的求学路时,重点谈到他的恩师钟敬文先生对他的影响。当时,由于社会动荡,错失机遇的他前后共经历六年的高中生活,3次高考的痛苦经历在张老的记忆里恍若昨日。1949年,也就是他的最后一次高考,张老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赴京赶考,辗转奔波之后终于如愿以偿被当时的北平师范学院(现北京示范大学)录取。这段艰辛的日子里,正是钟敬文先生支持他走下来的。

  求学之路的不易,才使得张老更加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困难,从教50多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张老早年从师钟敬文教授,恩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张老师以深刻的启发,而且在为师之道上,也对他深有启发。

  如今,张老师的门徒也都纷纷学术有成,在前面提到的“山花奖”中,张老的6位学生也一同获奖,这被传为一段学术的佳话。我校著名的高有鹏教授就是张老的得意门生之一。“继承我血脉的是孩子,但是真正继承我思想的是我的学生!”张老师也在传承着他的老师对他的教诲,把他的学生作为事业的寄托……

  语言尚且疲敝的我,总找不到一句自已满意的话语来概括张老的一生。然而,张老自己给了我答案——无才兼负千秋业,无愧前人比后人。

  或许这就是张老,不张扬,不怕苦,经历了那么多的沧桑岁月,取得了那么大的学术成就,却依然这么淡定从容。临走,张老送我们这样两句话:俯仰先民集,肺腑贯长虹。落落眼前诸子,奋勉再启功。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广播网 2009-03-31 22:52: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内蒙古大学师生痛别著名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教授
下一条: ·发掘中原神话——张振犁教授采访记
   相关链接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梁青]战后日本建国神话研究的理路·[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
·[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刘宗迪]丁山的神话研究
·[刘雪瑽]百田弥荣子的中国神话研究·[张洪友]神话旅行与救世情怀
·[苏永前]多重证据视野下的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角
·[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神话研究中的运用·[吴晓东]“朝向当下”的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