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2003年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2003年公约

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作者:UNESCO 新闻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0 | 点击数:16863
 

  拉脱维亚

  

Suiti文化空间

  Suiti是拉脱维亚西部新教(路德宗)一个小的天主教社区。Suiti文化空间具有许多显著特征,包括Suiti 妇女演唱的低音歌曲、婚礼传统、色彩缤纷的传统服装、Suiti 语、地方美食、宗教传统、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数不胜数的民歌、舞蹈以及当地收录的歌曲集。在这里,大家庭结构的各种古老形式依旧很常见。在这些家庭中,特有的技艺代代相传,它们构成了Suiti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以前的传统和宗教礼仪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uiti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混合体。天主教会是Suiti社区同一性的支柱,在苏联解体后,已成功恢复。如此说来,Suiti文化空间已经历了一次渐进的文艺复兴。然而,今天只有少数几个人熟知Suiti 文化遗产,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向人们广泛传播Suiti 文化,并通过复原书面文件、电影档案和博物馆馆藏资料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Suiti 文化。

  马里

  

桑科蒙:桑科的集体捕鱼仪式

  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二个星期四,马里塞古区桑镇都会举行桑科蒙集体捕鱼仪式,以纪念该镇的成立。仪式开始时,村民们杀鸡、杀羊、准备供品,以祭拜桑科湖的水神。随后,人们用网眼大小不等的渔网开始集体捕鱼,持续时间超过15个小时。紧接着,是Buwa舞者表演的假面舞,来自桑镇及周边村庄的舞者身着传统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羽毛的帽子,聚集在公共广场,伴随各式各样的鼓敲出的节奏翩翩起舞。传统上,桑科蒙仪式标志着雨季的开始。这一活动也借渔业和水资源领域的艺术、工艺、知识和专有技术,表现了当地的文化。它加强了当地社区的各种共有价值观,如社会凝聚力、团结与和平。近年来,参与这一仪式的居民不断减少,该传统的存续受到威胁。促因包括:人们不了解这一传统的历史和重要性,参加庆祝活动的人越来越少,活动期间偶尔会有事故发生,以及由于降雨量减少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桑科湖的环境不断恶化。

  蒙古

  

蒙古Biyelgee舞:蒙古传统民间舞蹈

  Biyelgee舞是蒙古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由科布多省和乌布苏省不同民族的舞者表演。 Biyelgee舞被视为是蒙古民族舞蹈的始祖,体现并源自游牧生活。Biyelgee舞一般仅限于ger(游牧住区)这一小范围之内。表演的时候,舞者半蹲着或盘着腿,通过手、肩和腿部动作来表现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家务劳动、各种习俗和传统,以及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跳Biyelgee舞的人身着代表各自民族和社区的服饰和配件,色彩斑斓的衣物上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融合了刺绣、针织、绗缝和皮革等技术,并镶有金银珠宝。Biyelgee舞在节日、庆典、婚礼和劳作等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不同民族特性的同时,还促进了蒙古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团结和相互理解。传统上,人们通过师徒传承,抑或家庭、氏族或邻里传承等方式,将蒙古Biyelgee舞传授给年轻一代。今天,大部分Biyelgee舞的传承者都年事已高,且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Biyelgee舞蹈形式非常少,蒙古Biyelgee舞固有的多样性也受到了威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中国部分)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国外部分)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 2022年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各国通过历史性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将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法国巴黎:将活态遗产带到餐桌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