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道是和孝道并提的中国文化的大问题,孝存悌失是中国伦理发展中出现的奇特现象。悌道是什么样子呢?水浒传提供了一个标本。长期以来,水浒传研究对于水浒中的核心问题--兄弟都没有研究,因此,对于悌道的认识有待深入。
一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关于兄弟的伦理及其盟誓问题。《三国演义》刘关张兄弟盟誓开篇,并且其故事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所谓忠孝节义,都在这兄弟与君臣关系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西游记》则是师兄弟三人保驾师傅取经的故事,师徒关系和兄弟关系是人际关系网络的核心,从这一点看,《西游记》体现的是儒家的人伦,佛教只是外壳。《红楼梦》里的姐妹和兄弟姐妹关系是兄弟关系的变种,中国没有十分明确的姐妹伦理,姐妹伦理是依据兄弟伦理推论出的。《水浒传》不用说了,108人都是兄弟。四部古典名著,至少,《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是兄弟之书,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命题。
为什么宋元以来,兄弟问题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中国兄弟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呢?兄弟问题是一个被忽视的中国问题的中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兄弟关系的习俗和原则牵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神经。
就现有史料看,大约在舜帝时期,兄弟还是共妻的所谓普那鲁亚婚制。我们看到,舜帝的弟弟象便开始想独占财产和妻室。但是,兄弟之间的财产共享似乎没有马上结束。作为兄长的舜对弟弟不良行为的宽容成为悌道的经典教材。殷商时期,王位存在着兄终地及的情况,虽然父子相承与之并存,但是,这种兄弟之间的继承制度和后世父子相承为主的继承制度是明显不一样的。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嫡长子继承制度从此成为主流的王位继承制度。但普通家庭,学界一般认为似乎还是兄弟同居公财的大家庭形式。自商鞅变法,强制兄弟分家,家庭变小,兄弟分居异财。从战国经秦到汉初,这样的小家庭风行一时。但是,汉初的思想家开始批评这种“陋习”,随着儒学的重新兴起,兄弟公财同居的典型得到表彰。但汉代家庭偏小,为学界公认。自魏晋到隋唐,大家庭再次崛起,兄弟同居公财现象也较多。有人认为这是复辟到了战国以前的家庭形态。宋代家庭则又恢复到兄弟分家的小型形式,但是,在儒学复兴的时代,宋代的一些大家庭也得到表彰和提倡,有的家庭兄弟同居数代,部分家庭人口百余人。理学家陆象山就是这样的大家庭。这些家庭鹤立鸡群于小家庭群体之间。据学者研究,元代的家庭和宋代的家庭相似,也是小家庭为主。自宋代以来,兄弟分居分财的普遍现象与兄弟同居公财特殊现象并存是家庭的基本形态。其中,少数的大家庭是令人尊敬的对象,但是,小家庭铺天盖地则是事实。
这样一段家庭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兄弟是分家还是不分家的历史。
宋元以来诞生四大名著的岁月,是分家分财的时期。对财产的注重,家庭分财带来的伤害,使得亲兄弟间相对疏远。这时,随着两税法后国家对土地兼并的实际认可,社会两级分化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外出谋生,或为主户之佣耕客户,事实不可能是兄弟同居公财的模式了。流浪者断肠人流浪天涯,如果遭受压迫,亲兄弟间的相互救助实际上变得十分困难。这时,异性间的相互亲善就变得分外重要了。如果要反抗压迫,单个的个体犹难承当重任。宋代以来,纷繁的起义反抗和民间秘密组织的兴起,是又一次对大家庭时代的组织形式的模仿与借鉴。当亲兄弟的救助失去,或者亲兄弟也不足起事,异姓,四海之内人成为兄弟,变成为一个重要选择。异姓人不是随便就会成为兄弟的,它需要一个仪式,这就是盟誓,俗称结拜兄弟。于是,兄弟盟誓,一种扩展性人伦关系,就这样在《水浒传》中成为核心人际伦理和最为耀眼的事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7-09-20 10:11:2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