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肖旭]“戏剧”“戏曲”辨析
——解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作者:肖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13020
 


  【内容提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了“戏剧”、“戏曲”两个概念,由于与今人对“戏剧”“戏曲”的认识、理解不同,几十年来,对这两个概念一直争论不休,对王氏所运用的“戏剧”、“戏曲”、“真戏剧”、“真戏曲”几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以时间为界,认为宋金以前称“戏剧”,元杂剧之后为“戏曲”;另一变向说,认为不成熟的戏曲形式,即宋金前的歌舞剧、滑稽剧是“戏剧”,“真正戏剧”“后世之戏剧”,即宋杂剧、元杂剧之后的为“戏曲”。笔者则认为“戏剧”凡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式,从古至明清传奇均属“戏剧”范畴,而“戏曲”是指剧本,戏剧文学说的,特指剧中曲词部分。

  关键词 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 戏剧 戏曲 曲词

 

  关于“戏剧”“戏曲”这两个概念对今人来说好像很容易鉴别,如戏剧多指话剧、歌剧、舞剧而言;戏曲专指以京剧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但也不完全清晰明确,如众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均称关汉卿、王实甫为中国伟大的“戏剧家”,准确说应为“戏曲家”;其它有关戏曲知识、戏曲作品,也有称之为戏剧知识、戏剧作品的。如台湾学者唐文标1985年的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史》讲述的是戏曲的形成、发展史,并未涉及到话剧、舞剧等“戏剧”事项,它不同于今天的“戏剧”概念。这说明在现代文坛上,对戏剧、戏曲这两个概念有些人也是比较含混的。为严格区分、鉴别二者之异同,我在这里先对两个概念下个定义,加以区别。

  什么是戏剧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作家的文学剧本为依据,以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主体,综合时间和空间的各种艺术手段,经导演统一构思的集体劳动,并与观众的合作过程中,再创造出来的、舞台演出形象的艺术。戏剧定义是戏剧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浓缩。关于戏剧的定义,至今世界无定论,尽管“论述戏剧书籍写过成千上万册,但是戏剧一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人满意的说法”([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虽然说法不尽一致,但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剧本、演员、观众“三要素”;剧本、演员、观众、剧场“四次元”,却大致相同。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一般通俗说法。

  广义戏剧,是包括祭祀、酒神、歌舞在内的。我们这里用的“戏剧”概念指现当代的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哑剧、木偶、皮影等。一般说,戏剧指舞台剧说的,电影属银幕剧,电视属屏幕剧。

  中国戏曲,是东方第二个戏剧高潮,有八百多年历史,剧种多达三百六十多种,不同剧种之间存在着地方性和时代性差异,具有复杂的内涵。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表演具有虚拟性和程式性。它与话剧、歌剧的“听其言、观其行”的直接效果不一样,戏曲由视觉接受来的信息是表层的,而以听觉接受的信息才是深层的,故需将视听综合起来,再加上想象、联想才能明白、理解。戏曲是歌舞剧的高度综合,它唱段的诗体语言和程式化的虚拟动作融合在一起。戏曲通过诗化、音乐化的语言来说话,用假定性、象征性的动作来表演。它的唱段除去抒情、叙事、对话以外,还有其它方面的作用。所以它不能以写实的手法呈现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的舞台美术则是象征性的写意样式,如扯旗为车,张布为城,绕一圈等于走了几十、几百里路。在表现上可概括为“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以少胜多,以神传真”十六个字。由此可见,戏曲舞台上虚拟的世界与话剧“四堵墙”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前者已没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不把舞台作为截取生活实景的镜框,通过虚拟手法,把固定不变的空间变成了流动可变的空间;后者则是制造生活幻觉,讲逼真生活,是以生活的直接形式去再现生活,戏曲则以生活的间接形式去表现生活。它对舞台真实,有着自己的解释,虽也有舞台装置(如一桌二椅、台帐等)但主要是靠演员的表演,它是在特殊的舞台逻辑中表现生活逻辑的。电影虽然也能通过蒙太奇镜头打破舞台实际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又不能完全突破实际舞台基本范围的限制。

  以上是我们今人对“戏剧”“戏曲”两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往前可以溯源到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戏剧”与“戏曲”两个概念的区分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解读《宋元戏曲考》这一划时代著作,关系到整个戏曲史的研究,因而,一时引起学术界广泛的注意。综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冯健民观点认为“戏剧”和“戏曲”,前者“即‘古剧’,指不成熟的戏曲形态”,后者指“表演形式上已达完全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阶段”。(《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叶长海观点认为“戏剧”一词,大体是指表演艺术概念;而“戏曲”一词,则是指戏剧文学概念。(《光明日报·文学遗产》601期《“戏曲”辨》)

  冯健民、查全纲观点认为:王国维所用“戏剧”一词,乃指不成熟的戏曲形态;而“戏曲”一词,则指成熟的戏剧形式。此观点与冯健民单独撰文时的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影响面更大了(《光明日报·文学遗产》610期《论王国维关于“戏剧”与“戏曲”二词的区分》)。

  张辰既不同意叶长海的看法,也不同意冯健民、查全纲的观点,统称之为“微观”。张辰“宏观”的意见认为:王国维对两个概念的界定本来就不清楚、不严格、不确定、或曰朦胧。言下之意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追究王国维如何对待、如何使用“戏剧”、“戏曲”二词,而只要按照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便已足矣!即我们今天认为的广义与狭义之别。(《光明日报·文学遗产》623期)

  冯健民、查全纲再次撰文,表述不同意张辰观点而提出新的见解,从现今世界戏剧发展的总体观念上看,承认“‘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大可包小,小不能容大”(任中敏先生语),是没错的,也是较为科学的。但这里仍须提请注意的是:第一,不能拿现代人的观点去代替前人的思想,如用现代人对“戏剧”、“戏曲”二词的释义去解读《宋元戏曲考》,那就只能引起混乱;第二,不能用前人的观念来禁锢现代人的思想,如王氏把戏曲作为中国惟一的“纯正之剧”,那么现在的话剧、歌剧、舞剧等便无地自容,而中国便也只能有“戏曲史”而不可能有“戏剧史”。对此,他们认为正确的办法也只有两个:第一,研究前人的东西当然要尊重前人的思想,而不是随己之意乱加诠释;第二,建立现代的理论必须突破前人的桎梏,使用新眼光、新思维、新观念去观察和思考过去的一切,科学地为历史定位。落实到戏剧研究上,那便是要重新界定“戏剧”和“戏曲”的内涵,(决不是只笼统承认“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就能解决的),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戏剧遗存,重新判定什么是“真正的戏剧”(不是王国维所说的“真正之戏剧”),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部明晰、翔实的中国戏剧发生发展史来。笔者完全赞成、欣赏这些见解,但重新界定“戏剧”“戏曲”的内涵并未完全表述出来,笔者愿在这里谈谈一孔之见,向各位先生请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上一条: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下一条: ·[李鸿然]辉煌的交响——新中国60年少数民族文学简论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
·[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浦晗]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中国戏剧:传承有序 多元并茂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晓涛 朱吏]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程莹]“我们的传统是非常现代的传统”: 解读非洲文本的另类方式·实实在在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