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
——在第六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邢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5 | 点击数:14398
 

  注 释:

  (1)贾磊磊:《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2)余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42页。

  (4)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意识形态的崇高个体》,中央编译文出版社,2002年。

  (9)梅格•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邢莉:《游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18)[美]E.哈奇著,黄应贵、郑美能编译:《人与文化的理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14)彭兆荣:《人类学研究仪式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5)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贾磊磊:《聚合无形的文化力量》,《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17)高丙中:《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9)孟慧英:《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20)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域的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9期。

  (21)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

  (22)费孝通:《1998反思·对话·文化自觉》、潘乃谷等编:《田野工作和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88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09-07-11 19:59

上一条: ·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绝技”逢春绿意浓
下一条: ·侗族大歌:文化变迁中的天籁之音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
·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那达慕传统萨冈彻辰祭祀·[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
·[乌兰其其格]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关于民歌审美意识的地方性表述·[乌春雷]东蒙地区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行动与实践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