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作者:满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3 | 点击数:14307
 

  (三)连接语或习用语及批注

  史传文学中常出现连接语,或习用语,其作用于引入故事或正文,衔接前后句子和内容以及提醒听众或读者。如《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罗布桑丹津的《黄金史》、《蒙古源流》、《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五传》等史传文学文本中均用“ugulehu inu”、“tegunu hvina”、“tendeqe”、“tegunqe”来引入故事和衔接前后句子。如《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第三十二章:

  且说太阳罕之子阿拉坦沙嘎病情稍有好转,便咬牙起身,急领心腹忐忑不安地奔向乃蛮国,突然从浩特山谷里闪出一支人马,一时不知河处人马,不禁大惊失色,忙叫左右前去打听。

  汉族史传文学受到说书艺术和话本的影响,在叙述程式上常常使用“话说”、“却说”、“且说”之类的习用语。如《杨温拦路虎传》:

  话说杨令公之孙,重立之子,名温,排行第三,唤做杨三官人。武艺高强,智谋深粹。长成几冠,娶左班殿值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择定良时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归,花烛宴会。

  《济公全传》第一回《李节度拜佛求子真罗汉降世投胎》: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于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有一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冬施棉衣,夏施汤药。这李大人在街市闲游,人都呼之为李善人。内中就有人说:“李善人不是真善人,要是真善人,怎么会没儿子?”

  相对来说,“话说”多用在整个故事开始时使用,这里的“话”指整个故事。“且说”、“却说”则多用于故事情节转变场合。最初的习用语是说书人的一种习惯性口头语。后来习惯性口头语融入话本、故事演义,成为古代叙事文学叙事程式的一部分。

  蒙古族作家撰写的某些著作带有批注,如《水晶珠》、《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等著作均有批注。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一般情况下,读者或批评者做批注。按批注位置分为眉批(批在书头上)、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和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等。拉喜彭斯克、尹湛纳希等作家借鉴汉族文人常用的批评方式——批注,对笔下的人物、事件进行了阐释和批评。

  三、总结

  从蒙古族史传文学与汉族史传文学叙述模式的比较中看出,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面对历史、书写历史时,作家们从信仰、文化精神、集体情感出发歌颂、赞美,或批判、思考心目中的人和事。

  (一)从比较中看出,在先民的认识中帝王、贤人、君主、圣人、勇士等民族精英代表着权利、威望和智慧,因此,史传文学作家们持着敬畏、仰慕态度,对他们的身世、伟业进行神圣化和合法化叙述,进而发扬光大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实录与虚构是蒙汉史传文学的通用写作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写作手法或叙述策略,有深层含义。即:一是,实录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原则表明着一种史学观念和写作态度。即:以修辞方式表达历史感,史传文学就是修辞化的历史,或历史的修辞化。二是,实录与虚构相结合的叙述原则与早期文史不分现象有关。

  (三)明、清时期的蒙古族史传文学创作明显受到三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一是本民族说唱艺术,如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的影响。二是汉族话本、讲史、演义创作的影响。三是藏传佛教典籍的影响。因此,叙述程式上出现固定的套用格式,即书名、题目、导语、习用语和批注等。

 

  注释:

  [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年,第302页。

  [清]衮布扎布著、乔吉校注《恒河之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明]宋濂:《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1页。

  [汉]班固:《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有始览第一,有始。

  [美]W·爱伯哈德:《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51页。

  满都夫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瓦·赛音朝克图:《蒙古人的生命崇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21页。

  阿巴拉嘎兹:《蒙古诸王朝史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胡日查主编《蒙古族民间故事集成》,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9页。

  宝力高校注《诸汗源流黄金史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页;萨冈彻辰著、胡和温都尔校注《蒙古源流》,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清]纳塔著、乔吉校注《金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清]拉喜彭斯克著、胡和温都尔校注《水晶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369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369页。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蒙古]乔?毕力格赛汗在其《悟:新时期文学理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16-966页。

  [汉]司马迁:《史记》,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43页。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3页。

  [清]罗布桑布丹津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蒙古]乔?毕力格赛汗在其《悟:新时期文学理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陈鸿:《长恨歌传》,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945.htm.

  扎拉嘎:《比较诗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哭喜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7页。

  《全家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水浒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二刻拍案惊奇》,《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儒林外史》,《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294页。

  《醒世恒言》,《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快士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五美缘全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37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34页。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萨冈彻辰著、胡和温都尔校注《蒙古源流》,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页。

  王满特嘎编注《蒙汉两文合壁檀丁诗镜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清]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34页。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济公全传》,《古典文学全集》,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6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满全博客 2009-09-12 09:54:13

上一条: ·[刘魁立]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派
下一条: ·[田兆元 罗珍]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
   相关链接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
·[英加布]藏蒙汉地山神煨桑诵文及“世界公桑”仪式·[魏琳琳]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与族群认同研究
·[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