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箭袖袍子
箭袖,是满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是满族长期射猎生活,逐步形成的结果。原来,入关之前,满族的男子多穿带有箭袖的袍子。所谓箭袖,就是指为了射箭方便,在其狭窄的袖口上,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来,它形似“马蹄”,因而后来人便称之为“马蹄袖”。这种衣袖很适合冬季射猎,把它覆盖在手背上既能保护手背,又可以御寒。可是自公元1644年进关之后,满族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带箭袖的袍子,也随着失去了原有的实际作用。为了保持这种骑射民族的风格,所以它只能象征性地保留在一些有身份人的袍子之上,成了礼服。由于这种缘故,在清朝的礼节中,还特意规定了一个“放袖头”的动作。因为平时它是挽起来的,凡遇行礼之际,都必须以敏捷的动作把袖头“弹”下来,否则为大不敬;至于一般人,就不再穿这种带有箭袖的旗袍了。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几次地让贾宝玉穿箭袖,以表示满族的习俗。如第三回,宝玉出场,因为他是去庙上还愿,所以黛玉见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第八回里,写宝玉去看宝钗,宝钗见他“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第十九回里,写宝玉去袭人家里,袭人见他“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第五十二回中,因宝玉要出门,贾母见他“身上穿着荔枝色嗉呢的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新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
这几处对宝玉穿箭袖的描写,都是很符合当时礼法的。贾宝玉是名门之后,世代簪缨子弟,当然可以穿箭袖;而且写他穿箭袖之时,又总是在出门或从外边回来的时候,这恰恰说明,这种礼服绝不是一般在家里可以随便穿用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清代习俗的极好的参考书。
(三)坎肩
清代的坎肩,样式很多: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它们的装饰性很强,尤其是妇女穿的坎肩,装饰得就更加华丽,一般都是掐些彩牙儿,镶上花绦,绣些花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这些满、汉合用的清代衣着也做了适宜的描写。如第三回,写黛玉去王夫人屋里,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缎袄青绸掐牙背心的丫环走进来”;第八回里,宝玉去薛姨妈处,见宝钗“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密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第二十四回里,宝玉见鸳鸯也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坎肩儿”;在第五十七回里,宝玉见紫鹃“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作者这些细致的描写,给我们再现了清代妇女的时装。不仅如此,作者在第四十九回里,竟让贾宝玉也“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
这种“鹰膀”褂子最有满族特点,是乾隆时期八旗子弟常穿的一种外褂。“鹰膀”褂子是从初期的“巴图鲁”坎肩演变来的。“巴图鲁”在满语中是“勇士”的意思。这种巴图鲁坎肩在京师的八旗子弟中尤其盛行,各部官员见上司的时候,也往往都要穿。其实这个样式也就是南方的“一字马甲”,就是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套在袍子里边穿最为方便,如果要脱下来,自己只解开上边的排扣,由别人解开两边的纽扣,不要脱外边的袍子即可退下。但由于它有这样一_个“武勇”的名字,八旗子弟便都愿意把它穿在外边,后来在它两边的袴栏处,加上两只袖子,当时便称做“鹰膀”。据说八旗子弟穿着“鹰膀”褂子,骑在马上,大有显示威武的意思。曹雪芹本是内务府旗人,自幼生活于旗人社会,后久居京师,朋友之中又多为八旗子弟,所以在他笔下,让贾宝玉也穿一件鹰膀褂子,是合于情理的,也恰好说明贾宝玉的装束,是清代八旗子弟的时装。
(四)佩饰
满族的佩饰,以荷包、香囊之类为常见,男子还要兼佩一些扇套、解食刀、火镰、匙著、牙签等日用杂品,这是民族习俗的反映。尤其荷包,据说是装食物,带在身上以备远途狩猎时途中充饥用的,可是后来竟演变成一种装有香料、带在身上的小巧佩饰了。清代的荷包十分讲究,一般都是用绫罗绸缎等上好质料或织或绣,或缂丝或堆绫等法做成,男女老少都带。《红楼梦》中,对这一民族习惯也未遗漏,如第十七回里,写贾宝玉试毕从园中出来,被贾政的小厮们围住讨赏。小厮说:“‘把荷包赏了吧。’说着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写到,当时的荷包仍保留有原始遗风,里面可以装些小零食,如第十九回,宝玉去袭人家里,袭人“扶着宝玉坐下,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悔花饼儿来。”再如第三十回,宝玉进王夫人屋里,见金钏正给王夫人捶腿,“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出一丸,向金钏嘴里一送……”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应是不折不扣的清代满族时装。因此,笔者在这里诚恳呼吁画家、艺术家们,应当恢复《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要绘出旗装的《红楼梦》人物来,以飨读者。切不可一错再错了。
原载《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一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