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云英]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
  作者:王云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3 | 点击数:13467
 
 
这其中的“富贵长春”官缎和“福寿绵长”官绸,就恰是清代江南织造经常采用和属于“吉祥语”一类的纹样,如同“万事如意”、“岁岁平安”、“子孙万代”等一样,用花、果等形象谐音而成的。所谓“富贵长春”就是用牡丹花和长春花组成的纹样;“福寿绵长”就是用蝙蝠、团寿字、盘肠、绸带等组成的纹样,谐音为“福寿绵长”。这些纹样都是曹雪芹在江南织造的锦缎中司空见惯的,著书时便可以自然地信手写出。
至于作者对服装颜色的描述,更是不失清朝礼制。按《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多年中,除崇尚为皇家独占的颜色——黄色之外,就是蓝和石青色。其中尤以石青色的用处最多。在清朝的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好象只有穿上石青色褂子,方可登大雅之堂,否则为之逊色。这一点作者是很注意的。《红楼梦》中,只让宝玉和凤姐这一对贾府中上下瞩目的人物,穿着这种石青色的外褂,以显示他们确实与众不同的身份。如在第三回写凤姐穿了“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第六回里,凤姐又穿“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第五十一回里,凤姐又把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送给了袭人。写宝玉穿石青褂,也有几处,如第三回,宝玉身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第十九回,宝玉又穿“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虽然能明在《红楼梦》里,有许多地方对服饰的描写表现了清代的特点,但以此为根据来认定《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打扮的朝代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较为准确、合理地认定《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朝代问题,就必须从清满族服饰的特点、风格入手,予以分析。
 
 
提到清代的满族服饰,人们并不陌生。它以浓郁的满洲民族特色和别致的装束风格,在我国历史上,盛行了近三百年;也是满族对我国服饰发展的一大贡献。
十七世纪初叶,满族在关外兴起,建立了清政权,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之后,全国的形势迅速发展。当时的统治集团,为了全国化一,极力推行满俗,号令全体军民人等,一律薙发易服,并规定“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并三令五申。因此,在强权之下,全国的服饰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骑射民族长期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深鞋、薙发、垂辫……一时遍及城乡,这堪称是一次全国性的服饰大“改革”。一洗我国自明朝以来,汉族的那种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打扮。
至作者曹雪芹所处的乾隆时期,实际上这种“改革”早已完成多时了,因而满族的那种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打扮,也已经成了清代的通用之装。具体说:
(一)发式
编发作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如女真、蒙古、满族就都是这种辫发。按女真族的传统是把周围的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然后编结为辫,垂于脑后。女真族是满族的先世,满族当然谨沿其俗。及至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推行汉人薙发,遍及全国了。
至于女子,按满俗,在童年时期也同男孩子一样,薙去四周发,把余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至成年待嫁,方才蓄发、绾髻。清时,虽是汉族女子,也是如此。
这些习俗对生活在清代的曹雪芹来说,当然最熟悉不过,因为他本身就梳着一条大辫子。尽管《红楼梦》作者害怕“以文诽政”之罪,硬让贾宝玉在每逢出门的时候,都戴上一个“紫金冠”,以示“本朝无此装束”;但只要读者稍加注意便可发现,在更多的时候,贾宝玉仍然是梳着一条辫子的。如第三回,贾宝玉从庙里还愿回来,拜见了母亲,换了冠戴之后,只见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第二十一回中,写史湘云为宝玉梳头:“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梳篦,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条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角儿……”这种梳法,本是当时八旗世家子弟的通常打扮。他们在辫子上以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为饰,这一方面可限制辫子的随便摆动,一方面又可显示豪富。所以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还有一处描写,如第七十八回中,“秋纹见这红裤是晴雯针线,因叹道:‘真是物在人亡了!’麝月将秋纹拉了一把,笑道:‘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显出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这“靛青的头”一笔用得最妙,他竞画出了清代“男子刚剃去周围头发的那种“青须须”的颜色,足以证明贾宝玉是剃发垂辫,地道的满族发式了。
关于女子的发式,《红楼梦》中也有许多反映,特别具有满族特点,如第二十六回里,小红与佳惠两个丫环正在说话,“只见一个未留头的小丫头走进来,手里拿着些花样子……”;第七十一回里,写为贾母庆八旬大寿,有这样一段:“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伺候。”显然,这“未留头”的小丫头是指周围头发尚未留起来的女童而言。这种“未留头”之前的样子很象男孩,所以作者才写成“小厮”的打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任光伟]谈东北汉军旗人及其“烧香”与云南流人之关系
下一条: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兰锦]《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楹联的分析比较
·[田天]座次的写法·[张博]《红楼梦》中的生日描写
·吉林省满族刺绣和满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开班·[落笔升蝶]《红楼梦》与元宵节
·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刘丹青]《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向阳]《红楼梦》中的节日习俗:贾府年事要过完正月
·[夏桂霞 夏航]浅析《红楼梦》中的萨满文化·[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富育光]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马经义]《红楼梦》中的满族风俗·[胡文彬]《红楼梦》与清代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