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长莉]从晚清上海看生活方式与观念变迁
  作者:李长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09 | 点击数:21576
 

  三、 生活方式变动催生新社会观念

  新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流行成风,形成人争趋之的社会风尚,反映了人们选择这种新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是人们适应生活需要的一种自然选择,有其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合理性。因此,一些站在现实立场、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人们,也开始面对和正视这种合理性,不再拘泥于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而试图寻找新的伦理依据,来说明这种新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新伦理就这样萌生了。

  如在经济生活方面,对于洋货流行,有人提出人们喜新厌故、喜欢奇巧之物,这是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洋货流行也是不可能扼止的。他们不再拘泥于道德上的评判,而是从商业化的市场规律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由于人喜新好异的本性,洋货流行就是不可能扼止的,这表明洋货具有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利源。人们由“利源”的认识,进而得出了从利源中获取利润的“利权”观念,西人就是靠掌握这种利权而赚钱致富的。在人们的意识里,本来中国的“利源”,自然应当由中国人获取利益,即“利权”本应属于中国人,而洋货流行,使洋人大获利润,“利权”落入洋人之手,这是不应该的,也是造成中国钱财外流、日益贫乏的重要原因。由此人们得出结论,提出中国人应当起而仿行西法,自造洋货,发展自己的工商业,以自己的优势去与西人争夺市场,争夺“利源”,“分西人之利”,以夺回“利权”。如有人所说:“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凡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3]到七八十年代,上海社会舆论积极呼吁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洋货制造业,仿造洋货,去占领洋货市场,与洋人“分利”,与洋人展开“商战”,直至夺回“利权”,这才是挽救国家贫弱的富强之道,从而形成了中国以求富强为中心的近代工商业观念,即重商主义。

  在社会生活方面,对于从商之风及商人地位的上升,以及贵贱尊卑失序现象,也有人开始不再拘于传统身份等级观念,而以务实的态度,更多地从社会各阶层的实际状况出发,主张对各阶层的评价应当从其社会实际作用的角度来看待,提出以实际作用为基准的评判标准,显示了一种与传统身份主义取向不同的能力及功利主义取向。例如对于商人的社会作用,有人便抛开以往基于道德主义和农本主义的轻商、贱商观念,开始以现实的态度来重新审视。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振兴工商以求富强已成为社会上越来越多人认同的口号,在这种尚富强的新社会价值观念确立之下,一些面对现实的人们也开始从兴商强国的角度,以富强的功利价值标准,来看待商人对社会的作用,对于商人予以重新定位。例如,在1872年《申报》上一次关于士商地位的争论中,有人就针对尊士贱商的传统观念,提出现在的买办、商人发财之后,“多有发达,体恤时艰,捐助军饷者,不知凡几”。他认为商人发了财以后,拿出钱助饷赈灾,对于社会有实际的用处,远胜于那些只知道舞文弄墨空言无补的文人学士。“其家虽不能致君泽民,而胜乎舞文弄墨、颠倒是非者相去几何?”[13]有人更进而提出,对于社会各业之人的社会地位,不应当只是以传统的身份贵贱作评判的标准,而应当以其对于社会的实际作用来衡量,“夫人类各有分,如士、农、工、贾是也。欲较量其上下,则以其所行所为之大小,子(仔)细而求之”。论者认为,依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商人的社会作用则“更为大矣”。这是因为商人对于现实国家和社会需要来说功用最大,“夫西人通商之事,于国计为大事”,买办商人们对于通商发挥的作用最大,“奏效于此役也,功莫大焉”,所以“即或嘉之过分不亦可乎?”这位论者甚至还进而说,如天下之人,都能象广东人那样乐于作买办商人,对于通商这一国计大事“大奏功效,实中国之大幸矣!”这种看法已经完全抛弃了贱商观念,而是明确地以“国计”、通商、“富强”为评判标准,因而对商人的作用给予这样高的评价。以这种新价值标准来衡量,与商人对国计的“大奏功效”相比,以往一贯推崇的士人的作用就黯然失色了,况且当时士人阶层已经充满了腐朽之气,盛行逐利之风,所以这位论者说:相对于商人于国计大事“功莫大焉”,士人的作用反而不如,“士人有高有低,以其所行所为,尚有不如商人者。”[14]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商人的评价,与以往的重道德相比,而更加注重实用功利性,开始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待商人的作用,对商人的社会作用给予积极的肯定。这种尚富强、重功利的新社会价值观,使商人赚钱求利这种以往被传统道德否定的东西,在新价值观下有了新的道德基础。以这种新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从商赚钱有利于国家的富强,与洋人争利有益于民族的共同利益,在这方面士人的作用显然比不上商人。这种“商人有功”说,反映了这时期人们在对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已开始萌生重功利、重能力的新价值观念。

  对于女性社会角色和男女地位关系的认识,也随着妇女走上社会独立谋生的风气而有所变化。一些站在同情下层人民和妇女生活立场的人,认为由于贫穷、灾荒和战乱,下层小民生计困难,贫穷妇女离乡入城,为佣、为妓、作工以谋食自养或养家,这是小民的生计之路,如禁止之,又无他业安置,则是断其活路,因而妇女出外作工是理所不应禁,也是势所不能禁的。如对于舆论一直呼吁禁娼,有人就指出,欲禁娼必须考虑这些人的生计出路,有他业以安置之,否则势在难行:“欲禁一业必须筹及位置此业诸人之处,令其有业可改,而后方能望此业之不复兴,吾禁令方能久行也。……即如娼妓一业,令其改业,何业可改?……兹禁其女为娼,必至驱其男为盗矣。此业之人又属不少,在上者纵能博施济众,谅亦无法以位置之也。”所以认为若无他业以安置,只是一味下令禁娼,是不顾小民生计、不切实际的迂腐道学之论:“道学居官禁娼,将置娼于何所?何以为生?”[15] “妓馆一禁,因之失业者不少矣。”[16]对于取缔烟馆女跑堂一事,有人指出,此业已成为许多贫家女子赖以为生的一个职业,一旦取缔,将使这些女子失业而陷于饥寒,“千百辈之衣食此若藉,一禁止忍其饥以死乎?”[17]对于茶栈、丝厂等处招用女工一事,也有人指出,这是使贫穷人家妇女“得一项出息”,[18]“女工而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认为这是“利于中国人民者”,[19]不应当禁止。也就是说,妇女走上社会作工谋生,“自求口实”,是有益于小民家庭生计的,因此是应当允许其存在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史研究网 2005-10-28

上一条: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下一条: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关链接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察应坤]村级治理中革新力量与风俗的博弈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
·[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