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锡诚]田野手记:石岛观海祭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9 | 点击数:10721
 

  各司其職的海神

  玄鎮和蚧口二村的漁民祀奉的海神是龍王。附近幾裡地之外有一個叫斥山的小村子裡,過去曾建有一座海神娘娘廟,祀奉媽祖娘娘,不過廟在文化革命中已夷為平地,祭祀活動也就隨之消失了。石島鎮上那座娘娘廟,現已修茸一新,為南來北往的漁民和客商所祀奉。

  我們在調查采訪中對於當地漁魚既信仰龍王又信仰天妃娘娘不明其故。玄鎮村和大魚島村的老漁民告知說:龍王保佑漁民風調雨順,一年豐收;娘娘保佑漁民海上安全,不出海灘。媽祖娘娘是南方漁民的海神,由南方來的漁民傳過來,我們這裡的漁民也信她了。傳說海上起了大風大浪,娘娘就會給遇難的漁船送燈。送前桅桿燈好,漁船見到前桅桿上有了紅燈,就立即會轉危為安,平安無事,即使風浪再大,也能安全返航。送後桅桿燈不好,八成要出海難。過去漁民出海打魚,船上都供著一尊娘娘像(木雕像),還有一個童子(按:這個童子不知何人,一般媽祖廟裡是千裡眼和順風耳二位神將,為媽祖娘娘觀察和傾聽海上的情況)侍候她,船員們四時八節燒香供奉她。留在家裡的家屬也拜娘娘,盼她保佑出海的家人平安無事。現在有的船上也有帶著媽祖像的,但不多了。從大風大浪裡安然返回的漁民,多半要許願,蒸餑餑,擺豬頭,供奉媽祖娘娘。因為媽祖娘娘顯過靈,救過遇難的漁民,所以娘娘廟不能隨便蓋,附近斥山和石島的娘娘廟,大體也還是原來的樣子。連廟頂上的琉璃瓦也都是原來的。現在條件比過去好多了。過去漁民出海,船很小,靠的是搖櫓,在大海裡飄來搖去,經不起風浪。如今,船上架設了雷達和定位儀,又有天氣預報,海上安全有了保證,海事很少發生了。

  谷雨前一天,我們采訪了石島鎮上的天後宮。這座天後宮初建於明代,系福建商人建的。湄州祖廟雖沒有確鑿的資料可證建於何年,但可以確認建於北宋。位於石島以北渤海灣中的廟島天後宮建於南宋時期。如果把媽祖信仰的傳播作為海上交通和海上貿易發達的佐證之一並無不妥的話,那麼,石島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貿易的打開,顯然要比廟島晚一些時候,至少與福建方面的交往是如此。這座廟宮的原貌不得其詳。現在的天後宮分前後兩進院,而且是兩層樓。最後一排房的第二層塑有天後像,門楣上的橫匾題有「萬裡波平」四個楷書大字。院子的中央塑有一尊大理石的媽祖全身像,高擎的手中舉著一個圓球——神燈。令人不解、也是值得深究的是,前室的東南角最邊上的一間房子裡,塑著龍王的雕像。龍王本來是本土海神,現在竟然屈居於外來海神媽祖之下,躲到了最不不眼的邊邊角角上上去了。在此充分顯示了在以舟楫為生的沿海居民信仰中,媽祖的影響逐漸得到擴大,有逐漸取其他神祗而代之的趨勢。前面玄鎮村漁民對龍王和娘娘各司其職的說法,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看法,這種看法同樣也說明原來占絕對優勢的龍王的地位,已經受到了外來神媽祖的挑戰,而且與他平分秋色了。

  距離石島鎮更近一些的姜家□所以肯出資重修天後宮,是因為他們更想念媽祖的神力。當然也還有另外的原因。姜家□村的村長孫建軍對我們說:「俺村從1987年才開始打魚,漁工大部分是雇用的外來的打魚的漁民,他們對天後的信仰比較虔铡!節O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本地船主雇用船工幫他打魚,而這些漁工有本地的,更多的是外地的。這些外地漁民,尤其是南方沿海各省的漁民把他們的媽祖信仰帶到了這裡。而玄鎮和蚧口則不同,那裡是老漁村,不僅有長期的捕撈傳統,而且也有長期的本土信仰的傳統,因而雖然地理位置是近鄰,但在信仰上卻出現了一定的差異。

  我們去采訪的這天,恰恰有幾艘外地漁船靠岸,船員剛剛結隊來到天後宮祀奉了娘娘。我們親眼目睹那一簇簇的線香還在升騰著裊裊輕煙,地下散落著紅白相間的鞭炮的碎紙片。天後宮的講解人員告訴我,谷雨晚上,他們村的漁民將要來此舉行盛大的祭祀天後娘娘的活動,還要舉行文娛表演。

  半是酬神 半是娛人

  我們再回過頭來記述幾筆從玄鎮出發向龍王廟進發的那支由十二「閣」組成的儀仗隊——民俗文藝隊。所謂「閣」,大概就是亭台樓閣的「閣」,即把參加儀仗表演的各路海仙、神仙和人物,用三丈有余的鐵竿托於空中,在懸空之中做出種種戲劇性的、象征性的表演,達到酬神的目的,因而成為海祭儀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自然力的認識和掌握,現在,這支儀仗隊已由大概原來只是海祭儀仗隊、只有酬神的作用,而轉變為半是酬神、半是娛人的民俗文藝表演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02 09:35:00

上一条: ·为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下一条: ·[尹虎彬]沿丝绸之路的人文生态与旅游业
   相关链接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谷雨与联合国中文日(4月20日)·[吴裕成]运河造神·航海敕封·盐业崇奉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张士闪]生计、信仰、艺术与民俗政治
·[于晓雨]山东荣成院夼村龙王信仰研究·[莱莎]妈祖之旅:从民间萨满到海神
·[毕旭玲]中国海神信仰产业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二十四节气:谷雨
·[吴裕成]漕运、海神与一座城市的兴起·[叶涛]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陶立璠]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