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绝技”逢春绿意浓
  作者:赵书彬 谢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7371
 


  藏纸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曾做过湖南巡抚的查礼时至西藏,留有《藏纸诗》长句,诗中说“蜀纸逊豫章,工拙奚足尚……孰意黄教方,特出新奇样,臼捣柘皮浆,帘漾金精浪……质坚宛茧练,色白施浏亮。题句意固适,作画兴当畅。裁之可糊窗,缀之堪为帐。何异高丽楮,洋笺亦复让。”美言藏纸比蜀纸高出一筹,就连高丽纸也稍逊风骚。

  “我小的时候曾经当过喇嘛,也在私家学堂里学习过,经文和习字都写在藏纸上,玩的风筝也是藏纸做的,我自己都会做。”说起与藏纸的亲密接触,强巴尊珠自有一番感触。强巴尊珠是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现从事藏纸、藏靴等民族工艺的挽救、开发工作。

  “小时候学藏文先是在木板上练习,学到一定程度后才在纸上写,写在纸上的字很好看。”次多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藏纸上书写文字的美妙感觉。次多是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的村民,今年60岁,与共和国同龄,这个村子在民主改革前有16户人家生产藏纸,现在只有他家还在从事造纸。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藏纸已有千年的历史。“据说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次多笑着对记者说,“村里没有什么关于藏纸的传说故事,藏纸的历史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区学者次旺仁钦考证,根据现有藏、汉史料分析研究,藏纸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藏纸生产的开始应该是从拉萨和雅砻逐步推广到全藏区,乃至到邻国。

  藏纸的“冬天”

  9月的一天,我们来到次多家。一进院子,次多的儿子正在往纱框中浇纸浆,麦场上晒着一张张藏纸,在阳光下煞是晃眼。随行翻译、塔荣镇副书记尼玛对记者说:“雪拉村的藏纸非常有名,来采访、参观、购买藏纸的人也非常多,今年都来了好几批了。”

  阅读历史,我们知道的是藏纸曾经的辉煌,目及现实,我们看到的是藏纸现在的欣欣向荣,但我们也都了解藏纸一度衰弱的事实。聊起这段往事,次多这一造纸工艺的传承人讲出了藏纸由盛转衰背后的故事。

  “民主改革前,家里土地非常少,仅有的2亩地,还是从甲岗庄园租来的。因此,爷爷和父亲那代主要靠造纸来谋生。”次多对此记忆犹新,“租地要交地租,叔叔就到甲岗庄园做工,叔叔一年的劳动正好抵2亩地一年的租税。造纸也要交规定的纸张差役,剩余的纸才能归自己,造纸只能维持生活。”

  “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的确改善了不少。民主改革后,西藏各地建了很多学校,需要大量的纸张,我们在农闲时造纸,供学校使用,提高了副业收入。”次多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问,“到1969年的时候,那时工业纸特别多,藏纸成本高,产量低,大家就都不做了。”

  藏族传统造纸业由于技术落后、消耗劳力大、成本高,产量低等诸多因素,逐渐失去市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藏纸也逐渐“失去民心”,由此手工造纸成为了一门“绝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上一条: ·[通拉嘎]少数民族音乐60年:传承与发展
下一条: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
·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