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话中秋:传统节日 现代追忆
  作者:葛剑雄 高柏园 于丹 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30 | 点击数:11492
 

  月亮神话 “不死”传说

  -陶思炎

  中秋节以月亮为标志,而中秋的月亮又是花好人圆的象征。中秋的民俗主题大多与我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和信仰分不开。月亮的主题是“不死”,并由不死产生了再生、生育、永恒、团圆等文化联想。

  屈原在《天问》中发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之问。月有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盈亏变化诱发了古人关于“不死”的联想。于是,围绕月亮,古人创造出嫦娥、蟾蜍、吴刚、桂树、玉兔的神话和传说:

  嫦娥偷吃不死药而奔月的神话,最好地演绎了不死的主题。《淮南子》曰:“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嫦娥因吃了不死药,成为不死之人,对这个不死的自私的女人,只能打发到不死的境界——月宫,去受清冷、寂寞的惩罚而永无终日。因此,唐诗人杜牧才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咏。

  蟾蜍作为月的兽体形象,是月亮的精魂和象征,正如乌鸦为日的象征、鱼为星辰的象征一样,这种兽体宇宙模式的构建乃出于对这些动物形象与习性的文化理解。蟾蜍身有痱磊,形似月中的环形山;蟾蜍有冬眠春甦之性,其生命的循环,又恰似月的盈亏生死之变。因此,蟾蜍成了月中之物,成了月亮的象征。

  吴刚和桂树的神话故事,也包含着不死的神能。据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棵月桂树因“树创随合”而表明其为不死之树。吴刚“学仙有过”,看来他仙已学成,已是长生不老之人,并能飞迁异境,但犯了大忌,被罚到月中去做砍树的苦工,因只有在月亮这一不死的境界,惩罚才能遥遥无期。

  如果说,蟾蜍像月影,玉兔则像月中的亮面。兔子的善生多育之性,也使人联想到月亮的常生常育。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有玉兔捣药、蛤蟆丸药的图像,这种制作不死药的场景也表明玉兔同样具有不死之性。

  嫦娥与月亮的神话最富于浪漫精神,它通过现世与异境(人间与月宫)、美丽与丑陋(嫦娥的外形与内德)、明朗与幽暗(玉兔与蟾蜍)等对比关系调动人的审美理想,使人产生情感的波澜。可以说,嫦娥神话为后世西方的浪漫派文学提供了最早的范例。

  (作者为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09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
下一条: ·笔谈: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