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话中秋:传统节日 现代追忆
  作者:葛剑雄 高柏园 于丹 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30 | 点击数:11493
 

  失去对明月的懂得

  -于丹

  马上到中秋节了,我们为什么在月光之下流连忘返?一轮明月又照见了中国人怎样亘古不变的心情?

  人间就因为阴晴圆缺,飘忽不定,才会去憧憬。月亮的圆满是我们一种永恒的梦想,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今天一眼望见月亮,就知道它比我们的人间事永恒。我们有很多的困扰,都受着纷纷杂杂的具体事务的纠缠。但是望见明月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张若虚亘古的发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与月的相逢是什么时候的事?人间沧桑悲欢离合,月光什么时候最早见证?而人间什么时候一抬头,蓦然撞见天上的明月呢?我们今天不考虑这些了,我们今天焦灼的日子,被困顿的日子,被金融危机笼罩的日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其实,明月是可以解忧的。李白也在月下发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们今天眼前金樽还在,比李白的还好,我们今天喝葡萄酒可以分出来很多种,但是我们还能喝出那种明月常在金樽里的人生快味吗?当喝酒举杯变成一种客套的祝福,我们在举杯之间还有李白的那份豪迈吗?一个天大地大人格也大的人,忧愁也是很大的。李白动不动就欢畅,忧伤也是同消万古愁,但是他在月光之下乐于解忧。李白也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的时候,但也只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果你有这样一份天真的寄托,你有这样一份笃诚的信任,你就可以期待终有明月,终有一天在云端重逢。而我们今天失去的是什么呢?看似失去了明月,因为城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我们只有在高楼的缝隙间找出灰沉沉的月亮。其实我们是失去了月印人心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心不再天真。

  我们今天没有失去明月,但是我们失去了对明月的懂得。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是少了鲜花吗?其实我们建立了一种固执的、功利的评价标准。饲料是充饥的,有用的。我们在一个泛技术主义的时代中,太信任有用了,我们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有看月亮这会儿工夫,为什么不去练会儿琴呢?”孩子背单词、练琴都是应该的,但看月亮却是有错的。我们为什么失去了悠然心会的能力呢?

  《庄子》上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如果我们真的在明月下少一些言词,多一些敬慕的心,去仰望流光,把它储存在心灵之内,我相信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拥有那份“孤光自照”。所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让我们召唤明月入心入怀吧,这是节日里真正的仪式。如果我们真的对明月多一些瞩目,月光也将更多地眷顾我们的人生。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09年09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
下一条: ·笔谈: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