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孙国忠]从UCLA看西方的历史音乐学学术训练
  作者:孙国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9226
 

  2. Medieval Notation, Renaissance Notation

  西方早期音乐(early music)研究一直是欧美大学历史音乐学专业教学的重点之一,了解早期音乐记谱法是研读早期音乐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早期音乐记谱理论、方法讲授与译谱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学习早期音乐记谱法演变的历史与了解各种记谱方法的问题,另一方面直接进入具体作品的读谱、译谱过程。UCLA的早期音乐记谱法训练要求学生先修211(文艺复兴音乐记谱法),再修210(中世纪音乐记谱法),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有量记谱法”(mensuration 或mensural notation)与现代记谱法比较接近,相对容易掌握。有了mensuration 的基础,对比较复杂的中世纪纽姆记谱法就更易理解。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西方早期音乐记谱法是“有章可循”,并无“神秘性”。从早期纽姆体系的记谱描述到文艺复兴盛期完善的音乐时值量化记录,西方记谱法的演变有着明晰的历史发展线索,追求系统性、可读性和规范化是西方记谱体系的重要特征。经过这两门课程的训练,学生一般可以独自进行译谱工作。当然,有些西方早期音乐手稿抄本具有记谱法方面的特殊问题,得结合音乐史考证、作品风格探究来加以解读,这就需要更深厚的历史音乐学研究的功底。

  3. Current Research Problems in Historical Musicology

  此课直译为“历史音乐学的当代研究问题”,实际授课内容是西方艺术音乐六个断代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这门课程属于音乐断代史系列,但课程性质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音乐断代史”。这一系列课程的内容已不再概论性地讲解每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特征、作曲家的艺术创造及具体作品的音乐特色,而是按每个音乐时代的发展脉络,研读对音乐史上的观念、现象、事件、作曲家、作品、体裁、形式、技法、风格、手稿(autograph)、抄本(manuscript)、现代评注文本(critical edition)等各种艺术问题的研究状况。任课教授一般都在开课的第一周发给学生一份详尽的阅读书目(Bibliography),收集了有关这一断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学生的每次作业就是根据断代史研究领域的各种问题,研读文献、思考问题、然后在下次的课上陈述研读报告(presentation),整个研讨班的学生与导师一起参与每个报告的讨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研读文献、梳理学术脉络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各个音乐断代史研究的传统与当代走向。这种强调熟悉学术研究“上下文”关系的训练对初入历史音乐学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很好的研究指要和学术览胜。

  4. Seminars: Historical Musicology

  UCLA音乐学系为研究生设计的音乐断代史论课程共有两个系列:201与260。如果说201系列侧重让学生全面了解六个断代史艺术问题的研究传统与学术走向的话,那么260系列——“讨论班:历史音乐学(断代史研究)”——则强调对音乐史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这种探究更注重学生本人对研究问题的独立思考,它要求学生在充分掌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解读、考证或诠释,写出带有研究性质的论文(research paper)。因此,在有些讨论班上,部分学生撰写的论文很可能具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比较而论,201系列要求学生所作的是研读和综述,260系列要求学生的是实践自己的学术性探讨和阐释。为了体现260系列课程的学术性,每个断代史讨论班的内容都集中在某一音乐史的专门研究领域。笔者在该系求学期间所修的260讨论班系列课程的内容是:260A——手稿抄本与经文歌;260B——意大利牧歌研究;260C—巴赫研究;260D——莫扎特歌剧研究;260E——浪漫时代的音乐民族主义;260F——斯特拉文斯基与新古典主义。从以上这些专题内容来看,涉及到历史音乐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手稿、抄本、体裁、音乐潮流、音乐风格、作曲家整体研究和作曲家某一时期的专题探讨。260系列可以看作历史音乐学专业研究生进入较高层次研究实践的一个必要的学术准备。

 

  第二阶段:资格考查

  按照西方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传统,任何一位博士生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术训练之后,都要参加博士资格考试(Ph. D. Qualifying Examination)。这项考试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分为两步进行——准备迎考与考试。

  I. 准备迎考与获得考试的资格

  按照UCLA音乐学系的建议和规定,每位准备考试的博士生可根据考试的各项内容选择指导教授进行全面复习。这一复习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但一般不超过两年。音乐学系为帮助学生全面复习,提供了西方音乐通史的复习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涉及到西方音乐史的六个断代,在此仅列有关Renaissance的思考题:

  1. Discuss the polyphonic Mass from Dufay through Palestrina.

  2. Discuss the various roots of Dufay’s musical style and hi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as a composer.

  3. What were the contributions to musical style and technique of the Franco-Flemish or Netherlandish composers of Ockeghem’s generation.

  4. Comment on this quotation from Reese, Music in the Renaissanc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1959), p.184: “In the Josquin period (1460-1520) practically every basic feature of Renaissance music that did not already exist made its appearance.”

  5. Derive the Italian madrigal and its related forms from the frottola and trace the history of the madrigal in the 16thcentury.

  6. Discuss at least five major categories of Renaissance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race briefly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7. Discuss how Palestrina does or does not reflect the reform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8. Discuss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secular vocal music in England during the 16thand early 17thcenturies, defining the various categories mentioned.

  9. What were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of Germany and France to vocal music of the 16thcentury and why were they so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Italy?

  10. Discuss instrumental and vocal not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early 17th century.

  11. What are the major centers of music printing during the Renaissance?

  12. Identify and describe at least three combinations of drama and music before the advent of opera.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上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下一条: ·[钟敬文]对待外来民俗学学说的态度问题
   相关链接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李扬 陆慧玲]近年西方学界南方民间文学研究举隅
·[高有鹏]近代西方传教士视野中的中国社会风俗及其理解·[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张静]西方传说学发展轨辙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张静]西方故事学转型与民族志故事学的兴起
·[徐金龙]中国七月半与西方万圣节的文化比较·[金鹏程]“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
·[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康豹]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社区宗教传统的主要动态
·[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陈开来]“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