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困境
  作者:张新新 王永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4302
 


  2009年7月,作为学校暑假社会实践调查项目,我们组团做了关于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以河南济源市、沁阳市为例。河南作为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此次调查,我们主要了解了济源市王屋山神话群、邵原神话群和沁阳市怀绑戏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结果发现,基层“非遗”保护困境重重,令人堪忧。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脱离了普通百姓,缺乏市场,呈现出一种不断萎缩的状态。

  比如怀梆戏,怀梆戏是河南省济源市、焦作市的地方戏曲,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发源于河南省沁阳市,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清末明初是怀梆发展的黄金时期,曾广泛流行于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当时李银成是当时有名的旦角,以致当地有这样的俗语:“脱裤当衣裳,要看银成《反西唐》,担蒜卖姜一定要看老怀梆。”其中的《反西唐》是怀梆的代表性剧目,除此之外怀梆有《古槐案》、《老少换》、《红珠女》、《桃花庵》、《辕门斩子》等300多个传统剧目。

  在建国后,济源、焦作两市几乎是“家家有演员,村村有剧团”。在1953——1956年,两市有剧团超过500家,而时至今日剧团已不足50家,绝大部分是业余剧团,只有沁阳市怀梆剧团一家专业剧团。

  怀梆戏的传承人原沁阳市怀绑剧团团长郭全仁说:“怀梆戏越来越没有市场,目前只能残存于农村,但农村经济支撑不了怀梆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怀梆’戏,更不用说了解了。”

  调查中我们发现,为了赢得市场,专业的沁阳市怀梆剧团在唱腔、对白等方面越来越向河南豫剧靠近,怀绑戏本身的特色正一点点消失。郭全仁无奈地说:“由于豫剧是河南省的强势剧种,演员会不自觉地受到豫剧的影响”。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来越少。

  怀梆戏的传承人郭全仁说:“年轻人对戏不感兴趣,加上资金不充裕,从事怀绑戏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这对戏的发展和传承十分不利。”

  在河南济源王屋镇、邵原镇,很多本地人对当地神话故事(主要是王屋山神话群、邵原神话群)都不甚了解。

  邵原镇文化站负责人告诉我们说,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传承人。邵原神话群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王屋山区,包括女娲补天传说等一些列神话。神话传承靠代代口口相传,王屋山的山和水都是神话的主角,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看不到王屋山的山山水水,神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些主角都变成了模糊的想象,很少有人再去听这些流传于深山中的故事。

  邵原镇文化站负责人问到:“目前神话的传承主要是靠老年人,但是随着老年人的慢慢离去,又靠谁来传承下去呢?”

  第三,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力不足,财力紧张。

  在我们调查期间,刚好碰到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李睿芳主任说:“整个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既是主任又是助手,任务重,根本忙不过来。”在济源市邵原镇、王屋镇的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专门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员几乎没有,都是兼职,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人员也都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过来的。虽然当地做过几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但是对“非遗”的具体信息并不了解。

  从事基层“非遗”保护的人都在重复着一个声音:“非遗”保护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本拿不出钱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人力不足,财力紧张几乎是所有“非遗”保护面临的又一困境。据我们了解,怀绑剧团里演员工资都非常低,就是团长,一个月工资也只有500元,这极大的打击了普通演员的积极性,使得一部分优秀的演员转到其他行业。

  第四,保护观念存在误区,地区分割缺少协调,影响整体保护效果

  很多当地人甚至连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都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当地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是落后、封闭、愚昧的代名词,以至于城市里的居民不愿意去接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农村,在城市没有市场的原因。

  另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般都是按该项目所在的地域,划分责任范围,而实际上有不少项目往往是跨地域的。同一个种类内容的项目在这个地方受到重视和保护,但在别的地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这种因行政区划不同导致某一项目不同命运的现状,严重影响相关项目的整体保护效果。

  比如怀梆戏,作为济源、焦作两市共有的地方剧种,但在两市基本上的各自开展保护,很少有统一的协调,这也造成了保护的效果不尽人意。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2009-09-14 06:41:00

上一条: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自序
下一条: ·[苑利]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