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赵旭东]文化实践、图式与“关系”建构
——以河北白洋淀地区两村落的个案分析为例
  作者: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6 | 点击数:23147
 


  [内容提要]“关系”这一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时髦的流行语汇。依据在河北白洋淀地区两个村落的实地调查,本文强调“关系”只有在文化实践中才有意义,世界上可能会有各种不同样式的“关系”,但并非只有中国才盛产“关系”。与此同时,社会记忆变成是对图式的不断加工和重构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的手段。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的关系实践来穿越帝国或现代国家对个体生活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他们对理想人伦关系图式的不断丰富和重构。

  Abstract: The term Guanxi has been very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wo villages in Baiyangdian area of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tries to stress the significance of defining guanxi in a cultural context. In fac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guanxi or relationship around the world as there are in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social memory processes and reconstructs the schema of guanxi as a mean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al realities. People initiate various guanxi practices to overcome the emperor’s or the state’s control over individual lif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tinue to enrich and reconstruct their ideal schema of human relationship.

 

  引言

  随着中国问题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断界说,“关系”这一概念不仅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变为一个时髦的流行语汇,而且也成为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一个核心概念。①从“拉关系,走后门”那个年代起,它的意义就跟负向的道德行为扯在了一起。因为通过拉关系,许多本不该得到的资源会因此而得到。比如单位分房子,与管房子的领导关系近的人,在别人分不到房子的时候自己也能分到,在别人都能分到的时候,自己分的楼层或者朝向要比人家好。这样看来,“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表现得特别重要,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关系”,你就会寸步难行。②而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西方社会是个体取向的社会,他们在基本的认知上也是依据个体的行为来判断个体的人格;而东方社会是社会取向的,所有的这类判断都是依据社会、情景和关系来作出的。③

  这种印象让西方的研究者大为好奇,虽然他们自己的国度、自己的文化里也有“请客送礼”、“拉关系”这类的现象,甚至更为严重,但是,在他们看来,在中国,关系的问题更为明显,更适于将其书写和刻画成为一种国民性。④ “关系”这个中文词与英文对应的一个词是“relationship”,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都不用这两个词来对译,而是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推广开来的汉语拼音来直拼,写成Guanxi或guanxi,似乎隐含的说明就是,这样才能体现“关系”在中国的特殊意义。⑤

  “关系”本来是指人跟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中通过礼物来建立起一种互惠关系的做法在许多文化中都可以见到。⑥即使自我标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欧美国家,亦难逃此一文化准则。那么,为什么单单要把中国拿出来当作是一种“关系的国度”而大肆渲染呢?这或许离不开西方对西方以外的人及文化的一种想像,这种想像又进而借助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描述这一合法途径而得以确证。

  西方启蒙时代以后,神从天上被赶到了地上,尼采哲学出现以后,又宣布上帝死了。这样的隐喻式的历史变迁只能证明一点,西方的世界已经不再有神话了,他们希冀从西方以外的土地上发现满足他们想像力的神话,通过西方的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本土的研究者,来建构出一种西方“非我”的神话。⑦不论研究者标榜自己如何的客观,如何的讲求方法,都无法避免依照自己模样的对立面来建构这一神话。他们可以找到许多本土的语言或地方性的知识,并将其作为血肉充塞进西方设定好的骨架中去,比如我们找到了“孝道”、“面子”、“人情”和“关系”之类的语汇⑧,结果像插标签一样地把它们安插到抽象出来的特征化的中国人头上,由这样的做法所塑造出来的中国人,一举一动典型的是西方人观念中的非我,表面上是在说中国人,实际上则是在刻画西方人自己的对立面。⑨我们在找寻我们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时候,不自觉地已经陷入到欧美中心的叙事框架之中,我们依照西方人撰写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史的反面来撰写我们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因而后现代的历史学者才会发问,在欧洲中心的神话被打破之后,是否还有“历史”的存在?⑩在此意义上,所有西方人的对于异文化的描述的实质性都受到了质疑。

  把“关系”一词安插到中国人的头上就是这一做法的具体表现,虽然还找不到明确的历史轨迹来表明“关系”这个词可能是近代以来的发明创造,但至少我们还不能够否定这一推测。我们古代的人或许把“人情往来”、“请客送礼”看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少会动用反思力来自我反思这种关系实践究竟是好还是坏。今天的社会则大不一样,或许是“五四”启蒙精神真的深入人心,要么就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膨胀,总之,“关系”成为今天社会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关系”为纽带而把所有社会不良的方面都说成是我们文化中所独有的“关系”所使然,并天真地以为,这些关系的祛除,必然会带来社会风气的改良。

  殊不知,对一种文化而言,某种制度与其他的制度之间是紧密连接的,相互的依赖关系使你极难把某一个因素从整体的文化中抽离出来,并将其说成是这个文化所独有的特征,我们只能说关系只有在文化中才有意义,世界上可能会有各种不同样式的“关系”,而非只有中国才盛产“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泰]从侠客到流氓:游侠文化变迁史
下一条: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相关链接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李牧]民俗的表演性:表演理论、活态传承与公共文化实践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张锦鹏]闻香识人: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杨明晨]迷信作为“知识”: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与学科话语的跨文化实践·[任芳]村落庙会传说、庙会与村际神亲关系建构
·[李全敏]礼物馈赠与关系建构:德昂族社会中的茶叶·[毛晓帅]民俗学视野中的个人叙事与公共文化实践
·[孙正国 杨军]重塑认同:国家非遗运动与地方文化实践的双向考察·征稿|亚太仪式、节庆与社会文化实践
·[黄龙光]谁的非遗──非遗传承如何创新·[苏长鸿]生态抗争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
·[吴晓东]神话研究的认知视角·[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美]郝瑞 巴莫曲布嫫 马尔子:《高山图式──中国诺苏彝族文化的传承》·[陈华文]简论文身的审美动因
·[陈华文]试论文身图式·[巴莫曲布嫫]构思“高山图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