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7 | 点击数:10818
 


  序言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是我关于中国民族史系列研究中最新的一本著作。它与我过去的两本著作《华夏边缘》以及《羌在汉藏之间》,皆有密切关系与延续性。对《华夏边缘》来说,这本书可称是其续篇,更具理论与体系地说明华夏与其边缘区域人群经由历史互动,而形成今日中华民族格局的过程。对《羌在汉藏之间》来说,本书是其反思篇。由羌族研究中认识到“弟兄祖先历史心性”之后,我重新理解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等英雄祖先历史,视之为一种与前者不同的“英雄祖先历史心性”产物,以此解释“炎黄子孙”与“弟兄民族”的深层历史意义.《羌在汉藏之间》是化陌生为熟悉,而本书则是化熟悉为陌生,经由此过程而使得反思性新知得以重生。

  因此,这本书是新的学术视野与现实关怀下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也是我所提倡的反思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反思不同于解构,反思性研究也不同于后现代研究。后现代研究因其所蕴含的现代主义观点而忽略历史的延续性,强调过去与现在间的断裂,因而也对政治社会现实常采批判与解构观点。至于解构之后如何再造社会现实,或如何促进国家、民族、阶级。

      ……

 

·书摘·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数十年间,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体质学与国族史学等,皆先后随西方及日本势力进入中国。这些学科知识之累积,都涉及必要的长期田野研究,然而即使是在20世纪4。年代之中国,各学科之田野工作仍只在起步阶段。虽然如此,当时民族史著作已大量采纳这些相当初步的学科知识,与一些新学术名词概念——这些学科知识与相关名词概念,是构成“民族史”文类的重要因素。譬如,在前面我曾提及,傅斯年等学者以考古学、体质学、神话学等,证明上古东北各部族在血缘、文化上与中国有密切关系。“人种”、“体质”、“考古文化”等概念,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论述里。又如在王桐龄之《中国民族史》中,作者称东南“吴越”民族有断发、文身之俗,与汉族在语言、血缘上都有差别。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中,作者认为“粤族”也就是“马来族”,其文化特征为文身、食人、断发、裸身等。这些由古文献或奇风异俗志中摘取的刻板知识,显示作者们已深受“民族文化”概念之影响。

  也在此一时期及略晚,考古上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体质学上的“蒙古人种”,语言学的“泰掸系”、“苗儒系”等学科分类与范畴概念,都被用来与“民族”范畴相结合。因此,虽然对绝大多数的满、蒙、藏等边裔族群而言,黄帝或炎黄子孙历史记忆之意义不大,然而“蒙古人种”、“汉藏语系”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北方青铜器文化”等体质学、语言学、考古学范畴之知识建构与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广泛被用以描绘国族边缘与强化国族内部凝聚。到了2。世纪下半叶,与上半叶的早期“民族史”相比,显然语言学、体质学、民族学与考古学等之相关知识内涵增加许多;相对地,“黄帝”或“炎黄”的历史,以及太伯、庄趼等“英雄徙边记”历史,逐渐失去其重要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
下一条: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相关链接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李红 胡彬彬]中国村落研究的三种范式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科大卫、贺喜:文献内外——历史人类学的经验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卡罗林·布莱特尔 徐鲁亚]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
·[萧凤霞]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邢成举 代利娟]为风水文化“正名”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程美宝]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吴秀杰]坦纳:通向历史人类学的漫长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