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为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记我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记者 何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1 | 点击数:7477
 



  四月的东北,春意盎然。在北京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民文所助理研究员高荷红翻着厚厚的、为我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准备的材料,不停地在“赫哲族”三个字上画着圈。能否在哈尔滨见到那位赫哲族女大学生,能否搜集到赫哲族的调研数据,是她这趟东北之行的主要任务。此前,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问卷发放工作随后全面铺开,发放范围涉及23个少数民族。

  我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正式启动后,“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根据分工成立了8个专题小组。各个小组按地区和专题划分,广东、湖北和北京的调研主要由文学所完成,内蒙古和新疆的少数民族语文专项,以及外国文学阅读流通情况个案调研由外文所完成,少数民族地区的调研主要由民文所完成。该项目旨在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出发,根据现阶段我国文化行业系统的基本状况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地区,通过抽样调查,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寻找赫哲族访问员

  6月22日,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乡政府收发室收到了一件来自北京的包裹,里面装有60份调查问卷。获得访问员资格证书的毕立慧带着调查问卷,带着课题组的期望,回到了家乡。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现有4200余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掌握赫哲语言的人数较少、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较少为外界所知的文化状况等因素,课题组将其列为东北片的四个重点调研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赫哲族民族防卫心理较强,外人很难进入该民族聚居的“小社会”之中,搜集其文化生活资料的难度相当大。

  “赫哲族人口少,发放的问卷只占问卷总数的1.5%,可是不能因为问卷回收数量很小,调研难度又很大,就弃难就易。”课题主持人之一、民文所副所长朝戈金说,“在全国的调研中,像赫哲族这样的例子还有多个。为了选样工作的科学合理,调查数据的严谨扎实,课题组只有知难而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写出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如何获取赫哲族文化状况的调查资料呢?课题组成员高荷红被确定为东北片满族和赫哲族子项目联络人后,几上东北,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位适合此项工作的赫哲族姑娘———毕立慧。毕立慧就读于哈尔滨学院政治教育专业,今年上大学四年级,熟悉赫哲语和汉语,她的家庭成员都生活在赫哲族聚居区,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文化使命感。“这几十份赫哲族文化状况调研数据非常重要。它将极大地丰富调研数据库,为课题最终成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高荷红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毕立慧已经完成了入户调查工作,整个调研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状况调查问卷”涉及许多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即使访问者是本民族人,受访者还是会对问卷调查的目的心存疑虑。所以,在受访者与访问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是顺利开展调研的关键。毕立慧在调查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即使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面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也会遇到不同的反应。调研工作推进起来,有些困难是预想不到的。”朝戈金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7-8-6 16:00:50

上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下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石岛观海祭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朱刚]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通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年会会议流程(2013年3月9日周六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昆仑文化是大美青海的文化根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2011年招聘启事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开班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邀请函·基质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髓和灵魂
·[王平凡]一个人的大事记:寻觅记忆深处的流年碎影·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面观·[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