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李将辉]阿昌族印象:史诗·祭祀·山歌
  作者:李将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8 | 点击数:5684
 


阿昌族妇女唱着山歌欢迎远方的客人。 本报记者 田福良 摄

 

  史诗

  阿昌的子孙啊,
  你记不记得阿公阿祖走过的路?
  你知不知道阿昌的历史?
  你晓不晓得造天织地的天公和地母?
  ……
 

  “要想了解阿昌族,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创始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在梁河县阿昌族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遮帕麻与遮米麻纪念馆,阿昌族全国政协委员梁晓丹指着正中幕墙上的创始史诗,一字一句地向记者介绍。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的创世纪神话史诗,也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之一。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

  1993年5月,云南省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阿昌族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两天。过去“阿露窝罗节”活动无固定场所,每年的庆典活动都要筹措资金投入搞临时场地和标志建设,去年5月1日,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工程落成,从此阿昌族人民有了自己的节日活动场所。

  在宽阔的舞场上竖立起节日标志,其顶部架设着一张弓箭,直指苍天,象征着遮帕麻用它来射落魔王腊訇制造的假太阳,青龙和白象代表吉祥如意。梁晓丹介绍,阿露窝罗节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的民族盛装,翻山越岭,会集到舞场。先由“活袍”在标志前焚香念诵《遮帕麻和遮米麻》,杀一只红公鸡用以祭祀遮帕麻和遮咪麻。然后大家入场跳阿露窝罗舞。

  祭祀

  采访当日,正赶上阿昌族的火把节。阿昌族的火把节一般每年祭祀两次,第二次选在农历的六月到七月之间。祭祀仪式要在“活袍”引领下进行。活袍,是阿昌族的精神领袖,不但能够主持各种祭祀活动,而且还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就是在活袍的世代传唱下得以流传至今。

  祭祀的地点选在了一个附近的山上,祭祀前临时盖一个简单的小庙,寨神的位置一般在建寨之前便已选好,在祭祀的日子各户出一男人参加,在活袍的带领下焚香插烛,祈祷先祖保佑,一般每年祭祀两次,以保护村落的平安和兴旺。

  祭祀之后,好客的阿昌人为了欢迎我们,特地为我们举行了更加正式的祈福仪式。地点选在了活袍的家中。只见活袍用泉水洗过手,换上新衣,坐在神桌前,两头点上“长明灯”,闭上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说是请示住在遥远地方的遮帕麻和遮米麻,当他慢慢睁开眼睛后对我们说,遮帕麻和遮米麻同意了。这才用抑扬顿挫的活袍调唱出祭祀的歌。大意是要神仙保佑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为我们祈福的活袍曹明宽,是2007年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代表性传承人。

  山歌

  “阿昌族的山歌不能不听,不听山歌你就不会了解阿昌族,听了山歌你才会爱上阿昌族人民……”参观完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记者一行来到九保阿昌族乡丙盖村永和村民小组。两个月前,梁晓丹委员还是九保乡副乡长,永和村民小组还曾是她的联系点。这里的每一个村民梁晓丹几乎都能叫得出名字。到了村委会,就看到阿昌族妇女穿着鲜艳的服装等在那里。记者一到,迎接贵客的山歌就唱了起来——贵客来到我山乡,跋山涉水辛苦大,我们要热烈欢迎,没有好的,粗茶淡饭也要接待……“我们阿昌族人人都会唱山歌,张口即调,出口成歌。唱得好才能讨到老婆哦。”梁晓丹和记者开着玩笑。

  “对歌”是阿昌族传统的音乐活动,《山歌》以青年男女的譬喻和比兴手法,婉转而有趣地暗示表达着彼此心底的爱慕,幽远缠绵的旋律更令这悱恻的情感表达格外动人。更令人叫绝的是,这样一个日日月月使用着本民族语言的阿昌族人,会用汉语吟唱那样优美,那样意味深长的山歌,一曲“妹是炭来哥是火,只要有你就有我;莫闲火塘冷灰盖,吹红火炭就见哥……”唱出了阿昌族对汉文诗句“比”“兴”手法的如此造诣,印证了当地一句“汉人的腿,阿昌族的嘴”的赞誉。(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18日 10:37

上一条: ·[郭淑云]满族古文化遗存探考
下一条: ·[通拉嘎]少数民族音乐60年: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