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在佛山老街一个角落的冯氏木版年画手工作坊。
■ 解码佛山木版年画
【溯源】
早在汉代,中国就有贴年画的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佛山年画始于宋、元年间,有近700年的历史,起先是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艳丽、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题材】
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主题过去多是“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及其他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内容广泛,产销盛极一时。
■ 他山之石
杨柳青年画开办大专班
说到木版年画,不能不提天津杨柳青。不管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杨柳青年画都成了中国木版年画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其实杨柳青年画也曾在抗战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再没有一家画店。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老艺人们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年画生产。1959年春节,周恩来总理专程来杨柳青视察画店。1963年,郭沫若为“天津杨柳青画店”题写店名。自此,杨柳青年画重新兴旺发达起来。
近年来,天津西青区启动了杨柳青年画复兴工程。2000年开始,杨柳青年画纳入地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使之得到普及。随后又建了年画馆,成立了年画业协会,走出了年画技艺秘不外宣的误区,促进了年画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前几年,天津还举办了学制两年的杨柳青年画大专班,旨在培养既有传统民间技艺又有文化艺术底蕴、同时掌握现代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改变师傅授徒式的脆弱传承方式,形成梯次人才结构。扩大知名度之后,杨柳青年画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并赴韩国首尔等地展出。目前,镇内已有50多家年画作坊,年产量近3万张,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口述历史
木版年画
过去招灾现在赔钱
口述者冯炳棠(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家做木版年画,是从我爷爷冯标开始的。不过我爷爷不善经营,又喜欢抽几口大烟,生意越来越差。真正兴旺,是靠我父亲冯均。父亲接手的时候才十七岁,之前他在南洋打工。当时我奶奶看家里生意不行了,赶紧把他召回来重振家业。他聪明勤快又讲信誉,做年画重品质,生意很红火。年前我们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要请工人来帮忙。后来因为名气打开了,人们看到冯均年画上的“均”字就大可放心地买回去,可以说是“免检产品”。当时冯氏年画远销东南亚、日本以及港澳台地区,冯均也被称为“门神均”,生意一直红火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但“文革”一来,年画就被当成了封建迷信的产物。我父亲只好忍痛把200多幅雕版木模劈开,当烧饭的柴火,一幅木模意味着两个月的辛劳,却在顷刻间化为柴灰。我们家劈掉的模板烧了整整1年。不过我父亲当时多留了个心眼,把最好的6套模板放在柴堆最底下,才得以保存。他把劈开的雕版重新拼好,传给了我。我之前一直在开小五金店,生意也还不错。但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希望我把木版年画传下去,我只好答应。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了个小作坊,重新做木版年画。1998年,我儿子冯锦强回来帮我,这个普君南路的作坊正式开张。不过这些年来,经营真的很困难,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是难以支撑。所以我说,木版年画是过去招灾,现在赔钱。
“岭南记忆”题字:林雄
总策划:杨兴锋 王春芙
总监制:王培楠 黄常开
本期策划:叶志容 谭仕龙
采访统筹:陈志 戴学东 严亮
编辑统筹:郎国华
版式统筹:赵小星
采写:本报记者 陈祥蕉
摄影:本报记者 张由琼
(本文参考了梁诗裕《佛山木版年画》一书,特此致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0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