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游侠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在西汉初中叶,当然,这与史书对这个时期的游侠活动有充分的记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先秦贵族精神没有消失殆尽,西汉初专制统治也较秦朝松动,游侠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果说在秦代游侠是处于地下状态的话,汉代则上升到半地下状态,所以才引起舆论和史官的关注。
如果我们对《史记》、《汉书》中关于汉代游侠的记载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游侠的确是脱离了主流社会秩序的人群。他们在士、农、工、商之外,不治产业,不属于民;又常常破坏法律,拯危救难,阻挠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执行,这说明他们不依附统治者。因此,总的来说,皇权专制统治阶级对游侠是采取取缔和打压政策的。
游侠不是来源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任何人只要向往游侠,并按照传统对游侠的规定去做,就有可能成为游侠。有贵族之侠,如战国“四公子”,是公认的侠;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也都“好游侠”,有侠风;东汉河内太守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陈留太守张邈以侠气闻名天下,振穷救急,倾家无爱,由此,士多归之;另外,“布衣之侠”也不在少数,东汉末的许多出身下层的名人,喜欢交游,与侠客往来,如刘备(家庭贫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甘宁(出身小吏)、姜维(出身小吏)等等;至于一些家中富有的少年,倾心游侠、竭力模仿的更是数不胜数。
游侠存在的条件是中央集权还没有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就是统治者对游侠的取缔还不太严厉的时候。因为游侠与游士、游民不同,他们不是由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决定的,而是一些人自觉选取的一种生活态度。这些人不去做游侠,也不是不能生活下去了,甚至可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去做游侠,为的是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当然不像堂?吉诃德那样荒唐),是一些受了古代游侠传统的影响,自动脱离社会秩序的人们。他们被理想化的游侠生活迷住了。读《史记·游侠列传》,确实令人向往,对于热血的青年尤其是这样。这往往与人性中尚武习性和对超凡力量的崇拜有关。
古代游侠的流风余韵尚未泯灭,因此有些人,特别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或有一定叛逆精神的人们,便学做游侠。他们对平庸的生活不满,追求不平凡的人生或更有意义的生活。华夏民族又是少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家教养又是循规蹈矩的。那些追求不平凡的人们的眼光便集中到侠上。如果这些青年采取的生活方式,与古代的游侠品格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的话,人们便称他们为“侠”或说他们“有侠风”。如果他们再喜欢遨游天下,便是游侠了。汉代的侠流动性增大了,特别是出身平民社会的侠。如果一旦厌倦了这种生活,还可以改弦更张。只要你没有加入有约束力的秘密地下组织,东汉就有了秘密组织,《前汉纪》卷二六记“长安中群辈杀吏,受命报仇。相与探丸为号。赤丸杀武吏,黑丸杀文吏,白丸主治丧。城中暮烟起,剽劫行者,死伤扑道。”就不必像武侠小说写的那样还需要“金盆洗手”,才能回到主流社会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国学网 2009-09-1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