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中国记忆”保留文化基因
——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7-28 | 点击数:7745
 


  一个民族的社会性特点主要是靠民族文化来传承的。共同的语言交流、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精神信仰,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认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位置。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在民间文化资料搜集整理、管理保存、研究展示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的工作体系,这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非遗”保护工作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就此,记者走访了该中心主任李松。

 

  记者:今年,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凭借“中国记忆——中国民间文化资源工作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中国记忆”)这一项目,获得了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体系?

  李松:“中国记忆”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编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基础上,运用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数据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出的一套完整、科学、创新的中国民间文化资源搜集整理、管理保存、研究展示、传播与传承的工作体系,它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该工作体系是中心和围绕在中心周围的许多专家学者长时间工作经验的一个积累。中心正式成立时间是1988年,而在成立之前,有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就已经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启动了,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非遗”这个词,但大家就这样默默地工作了二三十年。我们现在只不过是在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争取把老一辈交给我们的工作继续做好。

  第二,“中国记忆”首先是一份有关中国文化基因的记录。我们中心一直要求自己尽可能为国家多保留下一些文化基因,因为文化记录是整个“非遗”工作框架下最基础的工作,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们要求这一记录必须达到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既全面完整地记录所有的文化,又必须将其整合在一起,使其能反映一个文化的全貌。

  “中国记忆”从工作对象上涵盖了民间故事、戏曲、曲艺、民歌、器乐等中国民间文化的多个门类,工作范围之广、内容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些珍贵的资料,为目前进行的“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工作程序上看,该工作体系包括了从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到民间文化的展示、传播、传承等所有的工作环节,第一次使民间文化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化的链条。

  第三,“中国记忆”改变了原来民间文化整理搜集主要依靠纸媒介的状况。中心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容纳60万条数据的数据库,并且每年以10万条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因此,中心对新开展的所有民间文化事项调查,要求其成果必须包括至少一篇调查报告、一部纪录片、一本图片集、一套原始文献,以求建立集图、文、音、像为一体的立体化资料体系。

  第四,“中国记忆”实现了对一具体的文化事项进行跨学科的解剖和记录。中心开创性地组织多学科的田野调查和研究队伍,对一具体文化事项所包含的各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记录,从而达到对一文化事项的全方位的透视。例如,对于傩戏这一戏剧形式,原来的研究是分裂的,戏曲、民俗、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一般都是从自身专业出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今天,我们要求对一文化事项的研究要利用综合的研究力量来认识一个区域性的文化,而不是将其割裂开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7年7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手艺创造财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下一条: ·阿来:从《格萨尔王》历史里感悟藏族人生活
   相关链接
·[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
·[闵艳芸]中国上古神话 我们的文化基因·[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
·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文化部部长: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抢救文化命脉 探索科技数典·翁敏华:教材“减负”莫拿古诗开刀 文化基因还须心口相传
·业界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 呼吁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国内首个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