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亮相国家大剧院
  作者:记者 应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6 | 点击数:4667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应妮)9月15日至10月14日,历时一个月的“大地芳华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在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

  本次展览广泛涉及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多种形式,展出105件乐器实物、174幅配有文字说明的精美图片,并运用多媒体设备,集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为公众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观展感受。

  在大剧院的这次艺术展中,参观者们可以大饱眼福。京剧、昆曲、秦腔,三个戏种三堂文武场齐聚一堂,60多幅经典剧目、名家名角、戏台戏楼等的图片,将使观众零距离接触到中国戏曲的精粹。

  除此之外,观众在戏曲单元中还可以看到贵州地戏《三国》面具。地戏源于军傩,在古代,军傩是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仪式,而“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因此,独具一格的地戏又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地戏面具是贵州傩戏面具中数量最多、角色最多、雕刻及彩绘最为复杂的一种面具,一般说来,一场演出的戏班子都有四十到五十枚面具。
 

  同时,105件乐器实物的展示,为本次展览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器乐展分为12组,包括中和韶乐、西安鼓乐、江南丝竹、布依族八音、维吾尔族木卡姆、福建南音等。其中,素有“华夏瑰宝”和“丝路明珠”明珠之称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曲艺和民歌展览中,设置了观众点歌项目。观众可以通过11台触摸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剧种、曲种、民歌等。乐库囊括了115首民歌、器乐曲,78种曲艺,并根据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编辑成数字地图。观众尽兴之处,不妨放开嗓子亮亮歌喉,现场学唱学演,体验中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和辉煌成就。

  多媒体的应用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液晶电视、高质量音箱、LED大屏、触摸屏等设备大量使用,观众在观赏图片、实物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戏曲、舞蹈的音像资料和FLASH视频,可谓声色并茂。

  据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形式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体现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的统一,而多媒体则是集这三者于一身的最佳“武器”。

  据介绍,“大地芳华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览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同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大剧院承办,将从9月15日持续到10月14日。此次展览结合了新近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内容,分七个单元,旨向祖国六十岁生日献上芳华之礼。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由300-400册“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搭建的书墙。这部文化大典由文化部牵头,从1979年开始编纂,历时30年之久终于完成出版,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长城”。(完)

 

·延伸阅读·


“大地芳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萃”展亮相国家大剧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09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9月15日,一名观众在拍摄展览中的图片。
当日,为期1个月的“大地芳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萃”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
展览涉及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多种形式,共展出105件乐器实物、174幅精美图片,
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观众提供丰富而生动的观展效果。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9月15日,一名观众在拍摄展出的新疆民族乐器。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9月15日,观众在欣赏展出的新疆木卡姆乐器。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在京举行

记者 苏丽萍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09-16 07:12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大地芳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览,今日在国家大剧院开幕。本次展览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总结表彰活动的一部分,展览围绕着十部集成志书,运用文、图、音、像、数字、实物等多种方式,全面呈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其中展墙文图部分系统介绍了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状况,展示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收集的资源情况和编纂历程。实物部分以民族器乐为切入点,展出了昆曲、秦腔、川剧、布依族八音、维吾尔族木卡姆在内的12组、百余件民族乐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地图、中国故事类型数字地图、数字民歌器乐影院、数字谚语影院、数字戏曲影院等。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始于197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性收集、整理、抢救、出版戏曲、曲艺、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宏伟工程,由周巍峙、吕骥、李凌、钟敬文、马学良等学界泰斗担任主编,数十万人参与其中,历时30年,最终形成百亿字以上的基础资料,出版298卷、400册、4.5亿字的省卷本,被誉为“一座壮丽的文化长城”。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15日 23: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
下一条: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建成开馆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王素珍]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张士闪]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张润平]岷州宝卷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刘思诚 ]非遗保护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