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刘锡诚]田野手记:凤庆一夕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3 | 点击数:5890
 

  

  1985年4月,在德宏参加泼水节后,与我同道的昆明军区老作家苏策继续他的高里贡山之行,青年作家严婷婷也与我分道扬镳。我在保山住了一夜之后,也在云南民间文学工作者陈烈同志陪同下,于4月16日启程,横穿滇西高原山区,转道临沧,去佤族聚居的沧源自治县考察那里丛山中的岩画群。

  从保山到临沧的公路是一条土路,其路面是不能与从昆明到德宏的柏油马路相提并论的。这条路线,大部分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长途汽车爬行在无穷无尽的峡谷里,气温很高,真有一种在蒸笼里一样的感觉。由于路面高低不平,汽车常常突然颠起来、落下去,折腾得翻胃。为了多载客,多卖票,汽车的两排座位之间设定的空隙很窄,对于象我这样的长着一双长腿的北方大汉来说,不仅伸不开腿,甚至连大腿骨都摆不开。乘座这种长途汽车,无异于是一种酷刑。但为了去考察那些古人留下的与艺术起源和农耕文化有关的大型岩画群,实现我的夙愿,也就只好准备承受所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了。

  行程中的第二天,夕阳还残留着一道道余辉,汽车便在澜沧江西岸的一个县城边上一家专供长途旅客住宿的旅店前停下来了。这里就是滇西历史文化名城凤庆县所在地凤山镇。

  凤庆县古称顺宁、庆甸,素有“万山拱列,沧江带流”的美誉。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里对这座小县城的地理风情有精彩记述。此镇何以名为凤山镇?徐霞客说:“旧城即龙泉寺一带,有居庐而无雉堞;新城在其北,中隔一东下之涧。其脉亦从西山垂陇东下,谓之凤山。”这凤山当然就是“龙凤”之凤了。既然来到了这个有龙脉的小城,何不趁着天色还亮,赶紧到城里去游览市容,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呢?

  这是一座规模不大、隐藏在大山皱折里的山城。它的街道还没有来得及重新改建,住房也大体保持着原来古城的样子。我比较喜欢这种保留了古老风貌的县城,这倒并不是我思想守旧,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凤庆整个城市小巧玲珑,结构相当紧凑。它的一条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文明街,其路面还是明代修建时那样用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这条狭窄的街道依山势而建,不象平原城市那样横平竖直,而是弯弯曲曲,时而步步登高,时而沿阶而下。街面的两边三三五五地散落着各种店铺。有的店铺门楣上还挂着做生意的幌子,保留着早先的民俗风情。在这条石子路的中部,竖立着木石结构的高大牌坊,牌坊上还绘制着彩色的吉祥图画,镌刻着横额。如果说,牌坊和瓦房显示着这个城镇的文化历史面孔的话,那么,林立的店铺无疑则成为这个城镇繁荣热闹的标志。

  我们沿着石子铺的街道,一路走一路看,没有多少时间,便到了十字路口。转过街口,就是早先的文庙,解放后作了县文化馆,挂着文化馆的牌子。两扇大铁门和高墙,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势,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受。我们二人是不速之客,却象熟人一样若无其事地迳自进门,不声不响地参观起来。只见两边人工搭成的花架上种植着米兰、杜鹃和各种种类的兰草。尤其是那些盛开着红艳艳的花朵的叶子花,把这个学宫书院点缀得热烈而幽雅。在迎面一座石桌上,几位老者在用心地下棋,连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也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入门的地方,从墙上贴着的那些招贴上,看了文化馆办的文艺刊物的广告和他们的文学社举办创作讲座的消息,但由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都已经下了班,我们不便于去打扰人家。

  这座文庙虽然已经作了文化馆,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宿舍也设在里面,然而那些旧日孔庙的的门楼和宫殿却还依然存在。状元门啦,棂星门啦,大成门啦,都还可以看出大概来。主体建筑、上下两层结构的大成殿,始建于1875年1月,解放后政府拨款进行过修葺,殿脊上那些瓦狮、卧龙等瑞兽都还保存完好,木雕的镂空门墙显示出古代工匠门的高超艺术水平。可惜的是,这个早先祭祀“万世师表”孔夫子的殿堂,如今成了文化活动室,无法重睹旧日孔圣人的风采了。大成殿不可得进,凤鸣阁就更是望洋兴叹了。徐霞客记述的龙泉寺基,即顺宁一带的土官猛廷瑞的私家居园,则不知何处。他足至凤庆时,值己卯年(公元1399年)八月十四日,建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的文庙是否与这座土司家宅有涉,也无从了解。但他笔下的旧日景色却令我垂涎:“从西山垂陇东下,寺前有塘一方,颇深而澈,建水月阁于其中;其后面塘为前殿,前殿之右庭为透水之穴,虽小而所出不一。又西三丈,有井一圆,颇小而浅,水从中溢,东注塘中,淙淙有声,则龙泉之源矣。前殿后为大殿;余之所憩者,其东庑也:皆开郡后所建。”

  我们兴犹未尽地走出了凤庆县的这座最高学府,漫步在小街上。一家由两个年轻俊俏的姐妹开办的门面很小的餐馆吸引了我。我下意识地想,这多么象小说《芙蓉镇》里写的那个卖米豆腐的豆腐西施呵。刚才的那种沧桑感顿时消失殆尽了。于是,我们便进去坐了下来。两姐妹很有礼貌,看到我们是外地客人,更是殷勤有加。环顾店里,铺面比街道低了差不多一尺左右,但桌椅、餐具、灶台都十分干净,卫生方面令我们放心。两姐妹先给我们沏来了当地的新茶。平常喝茶,近于牛饮,这次将茶杯里的茶水送到唇边,立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引出了我的一番遐思。

  两年前,云南作家张昆华给我从昆明捎来了云南名茶“滇红”。平常北京人只喝花茶,老知识分子中喜欢喝绿茶中的珠茶,难得喝到红茶。一旦有了名贵的红茶,特别是“滇红”,十分珍重。于是我的夫人送了一些给她们研究所的老前辈钱钟书先生。不料,钱先生喝了这“滇红”,也引起了他的一段往事,说他以前在印度曾喝过这茶,问这茶是哪里来的,又吩咐再弄些来喝。于是,我们又请昆华再给寄了一包来。原来这“滇红”的产地就是现在我脚下的凤庆!当年徐霞客至此,“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性,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所谓太华茶,是冬季所采之茶。梅性老人颇能慰客,也许享受的是那种“百斗茶”的礼遇吧。即主人先将小土茶罐在木炭火上适度烘烤,然后把上好的春尖放入其中,边抖边烤,直到抖够一百下,待罐中银毫淡黄,清香四溢,才将水冲入,罐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茶便好了。我们当然无法与徐公相比,但在“滇红”的家乡喝到“滇红”,无疑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我们要了干煸牛肉、油炸鸡枞等好几样地方风味的菜肴,一面用餐,一面与两姐妹攀谈起来。从她们的谈话中知道,她们中学毕业后到县里纺织厂当了工人,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工人停薪留职或辞职到社会上经商,她们便离开了工厂,自己办起了这个小小的餐馆。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她们没有靠别人帮助,她们有信心、有把握。从这两个生长在偏远山城、有知识而又雍容大雅、笑容可掬的女孩身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政策对了,不仅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使原来处于被动状态中的人,认识了自我、发挥了自我。一个古老的、表面上宁静沉寂的山城,其实已经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潮流推动着,悄悄地向前迈开了步伐。

  我们几乎忘掉了时间的流逝。当我们告别两个小姐妹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沿着来的路返回我们住的旅馆。

  1994年4月15日写完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9-12 22:4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霞]云南诺邓盐井的求雨仪式
下一条: ·[刘锡诚]田野手记:初识临沧
   相关链接
·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刘锡诚]田野手记:初识临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