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李道和:《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3 | 点击数:9830
 

 ·书摘·

  序言

  古典文献是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浩瀚的古典文献得以传承和弘扬。培养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人才,总结古典文献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教训,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古典文献,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当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应当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地承担重任,既要通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培养一批批具有古典文献整理研究专门知识的人才,又要利用优势,潜心钻研,推出一部部高质量的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著作。

  云南大学在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基础,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硕果累累,代有闻人。袁嘉谷、刘文典、姜亮夫、方国瑜、李埏、张文勋、尤中、徐文德、木芹、殷光熹、赵浩如、陈红映等文献学家的辛勤工作和学术成果,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云南大学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学术传统。

      ……

  民俗文学篇

  民俗,既有操作实践层次的民俗事象,也有讲述言说层次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狭义的民俗。同时,各种文学作品又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民俗内涵,比如,除了民间文学外还可能有作家文学以及介乎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俗文学,都可能描写并传承着民俗事象。

  我们以为,恰如宫廷文学、市民文学、宗教文学、乡土文学等在内涵上各有所重一样,所谓民俗文学,是指包含一定民俗内涵的文学作品;由于其传承方式、风格旨趣等不周,又可以在反映民俗内涵的基本点上,涵盖民间文学、俗文学和作家文学,当然,就民俗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而言,民间文学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最丰富的民俗事象,而且其本身就是民俗现象或民俗载体,俗文学中民俗的内涵也较多,而作家文学一般是在意象营造、情节推进、结构组合上表现出民俗的重要性。

  文学是形象反映人类生活的语言艺术,而世代相传的民俗,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之生活的重要内容,所以文学作品描写人群的民俗生活是相当自然的,当然文学的任务不只是在于描写或传承民俗。……

      ……


  俗文学是介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若就主要特征而言,民间文学一般是集体的口头传承,作家文学是个体的新创,俗文学则是粗通文墨之士的通俗表达。俗文学不仅在风格趣味上接近民众,在内容上也会涉及民俗现象或民间文学题材,因而也是民俗文学研究的对象。

  中国古代俗文学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向来作为作家文学主体的诗歌、辞赋、词曲,往往就是先从民间文学和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如民间乐府对诗歌、民间词对文人词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是最为著名的事实。再如敦煌俗文学对宋代以来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以至于可以改写文学史,或者说没有敦煌俗文学,其后的文学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这里更为关注的俗文学,是那些较多涉及民俗现象或民间文学题材的部分,也就是说,民俗文学既要考虑到通俗的一面,也还必须兼顾民俗的一面。这里仅对古代俗赋、变文和宝卷略作介绍和讨论。


  后记

  这部书稿是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写成的,其间经历了多年教学、研究中的阅读和思考,以及近一年的写作阶段。原计划是为研究生写出概论性质的教学用书或参考书,初定题目为“文献民俗学导论”,初拟纲目大体包括绪论、民俗事象篇、民俗文学篇、民俗文献篇等几个部分,试图建立从古代文献角度研究民俗的全新学科体系。但各篇所涉甚广,特别是民俗事象包罗万泉,民俗文献浩瀚繁多,这在计划的有限篇幅内似难面面俱到,故中途改变初衷。现仅着重讨论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前者偏重于与民俗相关的文学现象,后者偏重于神话传说与岁时节令文献,即使如此也还不能全面涉及。甚至一些重要的论题也尚未触及。改变计划特别是缩小范围,是为了能有较多的篇幅做一些深入的分析。也是为了这种目的,学界讨论巳多或著者本人已有相关成果者基本从略,从而可以较为充分地讨论一些新问题,揭示一些现象,考辨一些史实,提出一些想法。以期读者能从这种具体考论中得到启示。当然,其论析是否合理,考证是否得当,尤其是以点带面方式导致的管窥蠡测,挂一满万,还有待读者批评,方家是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 陈淑君:《吴越丧葬文化》
下一条: ·吴结评:《英语世界里的〈诗经〉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王霄冰]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郑艳]京津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及其文本性质研究
·《文化遗产》刊发“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万建中]民俗文献研究的前沿眼光——读张勃专著《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刘锡诚]在历史比较中再现历史·[萧放]《华北民俗文献》序言
·[田兆元]民俗文献类文物的价值研究·[傅璇琮]第一部华北地区文献总汇
·[张勃]《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张勃]我国岁时民俗文献的书写传统及其成因分析
·[张勃]“亡佚”之后的发现·[张勃]论民俗学视野下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