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序言
199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6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殡葬管理条例》,其第一章 第二条规定,国家"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在其第四条中则强调"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正是这一条例的颁布,在全国掀起了殡葬改革的热潮,而地处吴越地区的浙江省则走在了全国殡葬改革的前列,到2003年底火化率已达到90%以上。
尸体处理方式从直接土葬到火化后的土葬,从宗族或家族式的集葬式或公共墓地式埋葬,到火化后自行处理,再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集体公墓,这之中,民间丧葬文化开始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吴越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整体影响则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充分地显现出来。不管是埋葬方式,还是与之相伴生的仪式,也包括人们特别注重的墓葬建筑,都与传统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或持续的变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
文摘
吴越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主动地进人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之中,吴越强盛时期的数度北上争霸,使之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互动日益频繁,加上后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华夏族不断地强大,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成为主导中国文化发展的统治者,吴越文化也逐渐地融人中原地区为代表的汉族文化之中,并成为汉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①
随着吴越两国在战国后期的衰落和最后灭亡,吴越作为诸侯国或地区性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吴越的文化,尤其吴越地区存在的一些与生产、生活和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却被完整地保存或传承了下来,其中也包括丧葬文化。
由于吴越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的地形环境在不同的区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如北部以平原为主,而在中部则以丘陵为代表,到了中南部,则以山地为典型特征,因此,在丧葬文化方面,其中特别明显的是在墓葬形制方面,差别也就非常巨大。
后记
1995年由于出版社的约稿作者开始进行有关丧葬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它的成果就是《丧葬史》。这一进入让我欲罢不能。丧葬文化是一种长期伴随着人类的文化,内容丰富而博大精深,不仅中外有别,在中国不同区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继续研究,后来,我们申请了一个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专门对吴越丧葬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在课题被立项后不久,我父亲就查出患了癌症,三年左右,我们大量的时间被占用,包括感情和心力。这是一个作为长子和长媳的我们必须面对而不能放弃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放慢了步子。父亲去世后,给我们精神上的打击,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虽然我们研究丧葬文化,对于死亡我们也能豁达地去对待,但当自己身临其境,面对至亲病重、病危乃至去世而无能为力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力交瘁,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父亲去世已经一年多,但想起来,心中仍有一种痛,一种无法释怀时去时来的痛。
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也发现难度比我们设计的还要大。大量的材料需要我们去调查去核对,诸君从我们所附的图片中应该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