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张勃:《清明》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4 | 点击数:13315
 

·书摘书影·

        壹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


  浑圆的太阳
  从广袤的大地上升起
  草儿绿了
  桃花红了,荠菜花白了
  柳丝儿摇曳,显摆被和风梳理的惬意
  啄来新泥的燕子,用心修补着去年的窠巢
  这些对节令有着最本能的敏感的造物,
  就这样
  伴随
  一个叫做清明的节日,翩翩到来

  清明,单是这个词语,就不知令多少人心驰神往。你或许会想起一方被风刮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尘埃的蓝色天空,想起一片被柔和的日光赶走了黑暗后形成的明亮园区,又或许会想起一个梳着发辫的小女孩,沿着丁冬丁冬流淌的小溪,青青涩涩地笑着向你走来。你甚至还能想起包拯、想起海瑞,想起一切用廉洁、用正义为民请命的官员……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听到了“清明”两个字。更何况,清明还是一个节日,一个在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季节里走来的节日。

  清明节是个不能不快乐的日子。寒冬渐行渐远,暖春渐行渐近,人们追不及待地脱下鼓鼓囊囊的棉衣,换上色彩鲜艳的春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着春意的盎然涌动。

  然而,清明节又是个不能不伤情的日子。我们的祖辈创造了它,让后来者,那些和祖辈一样必然走向同一归宿的后来者,去表达人作为人将永远无法摆脱的悲痛与哀伤。在这个日子以及这个日子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多少人要去面对一个个冰冷无言的坟冢墓碑。那坟冢下掩埋的人,那墓碑上刻着名字的人,无论他曾经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无论他曾经默默无闻还是远近皆知,都已永永远远地离开人世。死者长已矣,但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对生死的思考又如何能轻易被墓碑坟冢阻断?
  ……

     


  后记

  这是一篇迟到的后记。

  总以为后记应该写在草稿完成的那一天(哪怕后来要做些许改动),借着它写出著书岁月里心路的方向、思想的里程,表达出为!整部书稿画上句号时的也许掺杂着些许惆怅的喜悦,还有很重要的,感谢那些给予种种帮助的人。可不知为什么,当我完成《清明》这部书稿时,竟然没有写!直到今年年初收到编辑张琳发来的设计稿,发现原稿最后一部分“将生死并置”已被变作“后记”,我才意识到这一缺失。

  时至今日,写作的过程已经成为历史,画句号时的喜悦里是否掺杂着惆怅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我不会忘记那些应该感谢的人。


本网首发:2009年9月18日
本网提升:2010年3月30日
2012年4月1日
2013年4月4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宜昌民间故事家:孙家香》
下一条: ·帕提曼 编著:《哈萨克族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