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
上编 古代部分
隐语、韵文经诰及人神感会之章——略论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诗歌之互动
赵益
诗是一种语言的精妙形式化成果,也是“文学”最纯粹的表现方式,它与乐、舞同源,在发生上与原始宗教本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是人类应付外力挑战、解决内心困苦的行为和观念的集合。宗教既起,人必有上祷神灵之需要,以乐、舞娱神降神之际,诗遂以其绝妙的语言形式成为神人互通的媒介。随着宗教体验的深入,诗又成为展现这一精神活动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宗教既与文学在切近人类本质意识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二者在后来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渗透、影响、交融的互动关系。
然而中国主流文化成熟较早,三代以降,纯粹的“宗教”意念渐趋淡漠,故“宗教”与“诗”之渊源大率已经淹没在成熟的文学背后,而不易为人发觉……
后记
两年前,我读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导师陈勤建教授在一次专业课后,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和文艺民俗学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这方面出色的论文汇集起来,以文集的形式出版,供学者们参考。我当时欣然承师命,负责论文集古代文学部分的编纂,事后才发现,这活儿犹如在文艺民俗研究史上做一次“田野作业”,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琐细费心。
一方面,古代距今几千年,不同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与民俗内涵,从理论上讲,民俗学的知识是可以穿越时空而有所用途的,它应该适用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社会文化研究。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困扰,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角度那么多,古代历史那么长,想要在种种研究中找寻文艺民俗的“身影”,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有种茫然失措的感觉。另一方面,民俗学理论进入中国文学“田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开始的事,其观念方法的运用还有待现实的不断检验,因此,在众多相关的论文中,如何根据文艺民俗学的特点进行取舍,关乎整个文集的水准。我希望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所发现,平时也注意多看期刊,多逛书店,可是成效并不明显。特别是资料收集刚开始的阶段,在学校图书馆里上下求索,以及屡次去上海图书馆却屡次收获微薄的事实,让我不禁纳闷,英雄所见竟如此不同吗?
静下心来之后,我感觉这些论文可以风格多样、观点迥异,但它们要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者说,可以激发具有普遍意义的进一步讨论。于是,在接下来的搜集过程中,我们始终着力于发现那些能够抓住主要文学现象或民俗意象的论文,对民俗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也持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慢慢地,那些紧贴文学作品和传统民俗文化的本土文学研究成果,不断地浮现出来,令人振奋。事实上,这种交叉研究的成果虽然分散,但是内容十分丰富,不少论文中闪烁的理性思考和启示使论文的搜集过程变得愉快。记得第一阶段打印或复印的论文陆续积累成了厚厚的两大摞,在此基础上又增选了一批论文,如此经历了三次搜选。最终定下来的论文,都是在这些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本文集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姿多彩的文艺民俗的凸显,同时,这些论文都充分考量了民俗因素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和限制。在文集的体例安排上,我们大致以时代为轴,兼顾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以文艺民俗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还有许多优秀的论文未能如愿收录,颇感觉遗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