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4 | 点击数:13357
 


·书摘二·

  ……历史积淀下来的习惯民俗,是在岁月流逝中保存下来的社会生活的一些固有成分,即使它已到了穷途末路,它内聚的依然是现存社会现实生活本质的一部分。那些多少年来遗留的陋俗陈规,虽然注定都是应当灭亡的,但它们作为“现存的”,在必然的限度内,还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因此,仍是社会本质规律发展的一个环节。故文艺对特定社会区域民俗深层结构成分的描写,也就是对其生活本质某些方面的揭示。对陋俗深刻的艺术描绘,则是形象地展示出它们行将灭亡的必然趋势。

  民俗化倾向的文艺作品所刻画的民俗态生活,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于一身,为我们文艺形象地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开辟了一条较为便捷的道路。也为我们读者提供了更形象、更典型的生活美的享受。

  此外,那些真实地展现民俗生活深层结构文艺作品,审美的第二大价值,即是人性审美层次上递进和提高。这类文艺作品中展示的现实的人物形象,在审美层次上有所新的升华。即是对现实人性审美的超越。一方面,如前所述,使现实的人得以历史的高度进行俯视;另一方面,还可循其民俗传承发展的轨迹,对人生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仰视,进而给予理想人生轨道的校正和导引。这是现实人性审美的双重超越,人性将在历史和未来的纵深轨道上得到更为全面、完整的透视,从而也就可以塑造出更为理想的人物。对于前一种超越,评论比较多,对后一种人性审美的超越、递进,不少人还是没有认识到。在一般论者的眼中,民俗化倾向中的人物,只存在第一种超越。似乎民俗对人性的镌刻雕凿,就仅仅是历史的积淀和回响。这是不全面的。民俗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永不间断的流动状态中。它的流动,不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着民俗本身积淀造成的势能和冲量,有着明确的趋势和流向。人性内核的民俗建构也不例外。它本身是人物形象过去、现在、将来潜在的固有的流向基础。

 

       后记

  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华东师范大学985科研项目的资助下,《文艺民俗学导论》修订的新版本《文艺民俗学》再度与读者见面了,谨此,我表示深切的感谢。

  原著出版后,受到了学界前辈和同人们的厚爱。1994年入选香港著名学者乔默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本书选编的学术顾问,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家:孙静、吴组湘、林庚、袁行霈、乐黛云、严家炎、王蒙、朱寨、张少康、钱中文、蒋孔阳、钟敬文、季羡林等等。入选标准甚严,诚如该书凡例所述:“本书以论著的学术性和历史作用为入选标准,主要收录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学术著作,包括、论集、学术札记以及被公认为优秀的评传、年谱、教材等。本书原则上不考虑研究对象的重要与否,注重研究本身的学术价值和成就”。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的风气尚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下一条: ·陈勤建 主编:《文艺民俗学论文集》
   相关链接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郑土有 尹笑非 主编 :《“陈”门立雪:文艺民俗学研习录》
·[毛巧晖]文艺民俗学·“民俗学的本土话语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韩雷]多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
·[马桂珍]读《文艺民俗学》·讣告:秦笃才(秦耕)教授辞世
·[沈梅丽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近三十年交叉研究走向·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举行2015年第四次活动
·[程鹏]旅游民俗学初探:中国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述评·[乌丙安]灾害民俗学新课题:面对洪水、干旱、地震等大灾大难
·[韩雷]文艺民俗学的困境及出路·陈勤建 主编:《文艺民俗学论文集》
·朱希祥 李晓华 著:《中国文艺民俗审美》·[陶立璠]宋德胤《文艺民俗学·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