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高塔姆]发掘博物馆不可预知的作用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使命
  作者:M.K.高塔姆   译者:关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1 | 点击数:8071
 

  在田野调查和博物馆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学这门学科日渐成熟。上世纪后半叶,人类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新思潮、来自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观点等都渗透到了人类学之中。然而,不幸的是,许多博物馆学者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他们应该跟上从《民族志目录索引》入手研究的思路。这一目录包含了全世界所有博物馆与大学人类学系的名称,而这些地方的藏品为博物馆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文化遗产提供了物质资源。

  通过观察收藏活动与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殖民时代猎奇性质的收藏如今已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声望。那些地方性的文物尽管已被收藏起来,但从来没有获得平等的价值。一旦藏品被认为是具有科学价值的,那么向人们讲解远方文明的活动便开始了。如今已进入21世纪,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许多博物馆还处于边缘状态。它们由于缺少资金,无法对许多地区性文物进行研究,无法利用微型照片复制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整理和分类。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了,然而,“9·11”事件又给恐怖主义和种族仇恨增添了新的含义。其结果是,世界上许多地方性文化被忽视了。虽然人们给这些地方性文化贴上了新标签,但它们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现实中,博物馆机构的存在仅仅是名义上的,政府在政策上对它们的支持缺乏热情。博物馆及其藏品被认为是非赢利的,是没有生产能力的。博物馆无法赚钱,这是事实,但其中的藏品却可以为以情动人的游说活动创造条件,至少它们可以从文化旅游开始,逐渐形成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曾经非常清楚地表示:掌握了方法与理论的人类学家们应立即采取行动,加速对留存下来的社区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否则将会太迟。他在纪念史密森研究所成立200周年的庆典中讲了这样一番话:

  “让我们假设,现在天文学家警告我们说,一个未知星球正在向地球靠近,并且将在近地轨道上停留20年到30年的时间,随后将永远消失。为了抓住这绝无仅有的机会,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建造基地和卫星。直到最近大家才认识到:未知文明同已知文明是如此相近,除了缺乏人力、物力以外,对它们的研究不存在任何障碍。……土著文明比放射性物质衰竭得还要迅速,而且月球、火星、金星也都将永远同地球保持亘古不变的距离,然而未知文明向我们举起的这一面镜子却将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到那个时候即使再贵重、再精准的仪器,也无法让我们再次辨认并研究我们自己的样子了。”

  博物馆委员会成立于197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0届世界大会期间,在1983年召开的第11届世界大会上改为现名(简称COMACH)。从成立以后,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委员会组织了许多国际会议,并推出了若干人类学—博物馆学项目。今天,我们共同期望,对一些尚未被博物馆机构收藏的地方性文化遗产,各种基金会能够积极地开展研究、记录并且发表研究报告。

  (作者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9-11

上一条: ·[詹姆逊]消失的调解者;或作为讲故事者的马克斯·韦伯
下一条: ·[英]西格尔:《神话理论》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