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方克立]中国早期思想文化源流的发生学透视
  作者:方克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0 | 点击数:5381
 

.学术力作.

 

  刘绪义的新著《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人民出版社)我已读了好几遍了,作者坚持以严格的历史性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源流作发生学透视的创新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绪义没有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教科书的框囿,在人们习焉而不察地按照儒、墨、道、法等各家来梳理先秦思想时,产生了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重新清理中国哲学和文化观念的起源及其实质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并证成其基本结论:先秦诸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统一整体,当时有“儒”而没有儒家,有道论而没有道家,有名学而没有名家,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六家”或“十家”的学派划分是汉人为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方便起见而进行的学术分类,并不能真切地反映诸子出现时的生存境遇和“争鸣”中的相互关系。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如果从源头上就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那么必然要影响到对其后世发展轨迹的清理特别是整体上的规律性认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个涉及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了。

  作者认为,按照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学术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是百子争鸣,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自觉的学派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诸子皆儒”,不过这个“儒”并不是后来所说的儒家,而是一种以“相礼”为职业的术士即传授礼乐文化的知识分子。诸子“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发”,他们从各自的生存处境出发对天下的思考,虽仅“得一察焉”,但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早期传统,形成一前后承接而又相互联系的思想家群体。

  在对先秦诸子作了这样一番“正名”工作之后,作者认为不能按照后来形成的学派观念,采取由后向前倒推回溯的方法来整理先秦诸子的思想,因为“一种思想学说或者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固然有着它根底上的原因,但是它的产生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逐渐发生与发展到最后生成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改变一种思想学说的面貌甚至精神,那么如果仅仅依据此后形成的思想学说的面貌去作回溯性的分析,很有可能走岔了路,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哲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周易》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从这场讨论中得出来的最重要的方法论结论就是:必须“坚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特别是要精心保护古代哲学的“生动性、新颖性、素朴性和历史的完整性”;“对于过去的哲学,我们只应归给它那些直接给予我们的材料”,而不能“把我们(后人)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重温这一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先秦诸子思想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怎样按照“严格的历史性”原则,不是从后来形成的学派观念出发,而是从“直接给予我们的材料”出发来研究先秦诸子思想呢?作者试图运用发生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思想发展的源头入手,依其自然萌芽、分化和形成的历史作用力,顺流而下,疏通每一个重要的逻辑环节,在相互联系中建立起先秦诸子的纵横坐标体系。具体说来,作者详细考察了先秦诸子与前诸子时代的巫史、礼乐传统的联系,以及他们对天人、性命、道德、礼法等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基本看法,力图从结构生成的角度对先秦诸子思想作一整体观照,从而确立本书的基本结论,并将诸子之学得以发生成立的深层原因归结为人的“文化自觉”。应该说,这在方法论上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学术探索工作。我们知道,人类知识结构的生成研究不同于对知识结果的静态研究,也不同于在历史时间中绝对化的起源研究,它要求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把握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因而更加具有客观性并能体现出历史性。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多年,百家争鸣不可能如太史公“论六家要旨”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弄清楚先秦诸子多维度、多层面争鸣互动的历史生成过程显然比任何点、线、面的静态研究都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接受辩证历史观和系统整体观,现代倍受重视的新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等似乎也越来越支持作者的观点。

  发生学研究必然是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在以天人、性命、道德、礼法等问题为主线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动态的历史-发生学分析时,并不是把它仅仅看作一个哲学史问题,而是综合运用了史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力图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核心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个时期的思想面貌。作者对中西有关前沿学术理论如文化人类学、思想考古学等均有所涵摄,故使这一古典研究亦能透显出某种现代气息。本书选做这一课题旨在厘清中国学术文化之“源”和“流”,为正确把握民族精神、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提供历史的根据。作者关注前人和今人的有关研究成果,不回避存在分歧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坦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研究和讨论中表现出了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9-09-09 08:00:00

上一条: ·[马嘶]从一份《馆务报告》看国图百年
下一条: ·[人生一世]钟敬文先生与教师节
   相关链接
·[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
·[吕树明]论先秦瘟疫神灵的演进轨辙·[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
·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罗杨]我们的节日为什么这样美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叶舒宪]蛇—玦—珥: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王学义]先秦婚俗解读:以《诗经》为分析对象
·[宣炳善]黔东南州苗族鼓藏祭祖与先秦中原尸礼祭祖对比研究·[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杨辉]从“风”到风俗——论“风”的文化化历程与先秦音乐“移风易俗”政策之酝酿·[付晶晶]先秦时期《诗经》的传播形态
·[吴晓峰]先秦嫁娶季节新论·战国竹简发现周文王遗书 学者:先秦历史更清晰
·[傅修延]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万建中]先秦饮食仪礼文化初探
·新书推荐:《中国民俗史》(先秦卷)·[田兆元]战国时期有才华但短视的士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