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平原]“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
  作者:陈平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7 | 点击数:29358
 

  (1)在《说“诗史”一兼论中国诗歌的叙事功能》一文中,我论及“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制约,使中国诗人倾向于把“叙事”转化为“纪事”与“感事”,最能代表这一倾向的即是“诗史”之说。“纪事”追求历史感和真实性,“感事”追求形式感和抒情性。写得好可能诗中有史或史中有诗写不好则可能有诗无史或有史无诗——这两者都同样限制叙事诗的进一步发展。

  (2)海外学者普实克、夏志清、韩南、浦安迪都有类似说法。

  (3)普实克对此颇为赞赏(参阅“The Realistic and Lyric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Mediaeval Story”,Archiv Orientalni32:1,1964);毕雪甫则指为中国小说的局限(参阅“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Far Eastern Quarterly 1951)。

  (4)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闻一多全集》一卷,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5)参阅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普实克的“抒情诗”传统实际上包括我所说的“史传”与“诗骚”,至于“史诗”传统则指注重故事情节的说书风格。但我认为,即使说书中的“有诗为证”,和详细的时代背景介绍,都可看作“诗骚”与“史传”的影响。

  (7)刊于《国闻报》1897年10月16日至11月18日,连载时未具名。

  (8)刊于《绣像小说》第3期,署名“别士”。

  (9)如《新民丛报》25期(1903年)刊《广智书局出版书目》,其中介绍《欧洲十九世纪史》为“趣味浓深,如读说部”。康有为辑《日本书目志》卷十四“小说门”即收录不少野史笔记与人物传记。

  (10)佚名:《读新小说法》云:“新小说宜作史读。《雪中梅》日史也,《俄宫怨》俄史也,《利弊瑟》、《滑铁卢》法史也”(《新世界小说社报》6-7期)。

  (11)《菽园赘谈·小说》,1897年刊本。

  (12)浦江清:《论小说》,《当代评论》4卷8一9期,1944年。

  (13)(14)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宇宙风》2期,1935年。

  (15)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

  (16)(36)林纾:《劫外昙花·序》,《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年。

  (17)李伯元:《中国现在记·楔子》。

  (18)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评语,第十三回评语。

  (19)林纾:《剑腥录》第三十九回。

  (20)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自序》,《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

  (22)林纾:《践卓翁小说·序》,《践卓翁小说》,北京都门印书局,1913年。

  (23)《小说丛话》中曼殊(梁启勋)语,《新小说》11号,1904年。

  (24)《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4号,1902年。

  (25)孙宝暄:《忘山庐日记·癸卯(光绪29年)五月二十八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认为《新中国未来记》的体例矛盾是梁启超搁笔的原因。

  (26)在《新罗马传奇》中,梁启超这一愿望终于得到实现。扪虱谈虎客评其剧本:“十九世纪欧洲之大事,尽网罗其中矣。”

  (27)1905年小说林社刊《孽海花》广告,录自《孽海花资料》1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8)(30)(37)(38)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修改本,真美善书店,1928年。

  (29)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红礁画桨录》,商务印书馆,1906年。

  (31)曾朴后来正是这样“误记”林纾的上述评语。见《孽海花资料》中的《东亚病夫访问记》。

  (32)参阅林纾:《剑腥录》39章和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

  (33)新厂:《<胡宝玉>》,《月月小说》5号,1907年。

  (34)《官场现形记·序》,《官场现形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

  (35)《林琴南先生》,《小说月报》15卷11号,1924年。

  (39)《钏影楼回忆录·在小说林》,《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

  (40)顾颉刚:《隔膜·序》中引录叶圣陶1914年9月20日信,《隔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7-07-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国华]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下一条: ·[赵毅衡]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宋娟 尹丽娜]黑龙江省宁安市镶黄旗尼玛察(杨)氏鹰神祭的传承
·[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
·[毛巧晖]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
·[张海明]荆轲刺秦故事最早见于何书?·[阙维民 邓婷婷]城市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北京大栅栏街区
·[黄涛 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施康强]八仙桥:历史、传奇和日常生活
·[易华]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邱国珍 陈洁琼]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与申遗策略
·[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叶春生]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色音]试析《蒙古秘史》中的古史传说
·战国竹简发现周文王遗书 学者:先秦历史更清晰·周文王临终遗言《保训》面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